第四十八章 成果已出,随时检验 (第2/2页)
“首长,我们356厂,就算把家底全掏空,也要把那个新式迫击炮给弄出来!”
“我们626厂也是!不就是稳像式火控吗?我们厂里那帮老骨头,不信啃不下这块硬骨头!”
王厂长猛地站起来,双目赤红,嘶吼着立下了军令状。
会议室里,气氛瞬间从刚才的死寂,转变为一种悲壮而狂热的竞争氛围。
每个人都清楚,这不仅关系到自己工厂的未来,更关系到这个国家军队的未来。
在这片喧嚣中,只有陈致远,从始至终都平静得像一潭深水。
他甚至没有多看那些激动得脸红脖子粗的厂长们一眼,只是默默地将自己的图纸收好,放回文件夹里。
对他而言,这根本算不上一场竞争。
因为比赛的规则、赛道的设计,甚至连终点线的旗帜,都是他亲手画下的。
当别人还在研究图纸,苦苦思索该如何将那些天马行空的设计变成现实时,他脑海中的系统,已经将最优化的生产流程、最节省成本的材料配比、最精确的加工参数,巨细无遗地推演了无数遍。
这场比试,从一开始,就不在同一个维度上。
会议一结束,整个国家的军工体系就像一台被拧紧了发条的战争机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疯狂运转起来。
王厂长连夜飞回东北,一下飞机就扎进了车间,召集了全厂最好的技术员和老师傅,立下“不成功便成仁”的死命令。
356厂的总工程师,直接把行军床搬进了实验室,带着一群年轻人,没日没夜地对着图纸进行分解和测算,试图破解其中的奥秘。
一场席卷全国的军工竞赛,在无声中展开,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一场真正的战争。
而在风暴的中心,第七研究院,却呈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景象。
这里同样忙碌,机器的轰鸣声二十四小时不曾停歇,但一切都忙而不乱,井井有条。
陈致远就像一个最精准的指挥官,将每一个任务都分解到了极致。
“三号车床的转速提高百分之五,用七号刀具。材料热处理温度再降十度,时间延长半小时。按照这个参数走,不会有问题。”
“告诉冲压车间,A-3号零件的模具公差可以再放宽0.01毫米,不影响最终装配,但能让模具寿命延长一倍。”
“让化学组把稳定剂的配比方案换成B套,成本能下降百分之三十,性能衰减在可控范围内。”
一道道指令从他的口中发出,清晰、简洁,不带一丝一毫的犹豫。
那些在别的工厂看来如同天书般的设计,在他这里,仿佛只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加减法。
他手下的工程师和技术员们,甚至不需要去理解“为什么”,他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执行”。
因为每一次,陈致远给出的参数,都是最优解。
时间一天天过去。
当其他军工厂还在为某个零件的材料而焦头烂额,为一道复杂的工序而争论不休时,在第七研究院的秘密组装车间里,一支通体漆黑,充满了未来科幻感的全新步枪,和一具造型简洁却极具杀气的单兵火箭筒,已经被静静地摆放在了工作台上。
它们就像两件完美的艺术品,冰冷的钢铁枪身下,涌动着令人心悸的澎湃力量。
陈致远戴着白手套,拿起那支模块化步枪,熟练地拉动枪栓,发出清脆悦耳的金属撞击声。
他检查了一下,又放回原位。然后,他转身走到办公室,拿起了那部红色的电话,拨通了一个烂熟于心的号码。
电话很快接通,那头传来了孟山将军略带沙哑和疲惫的声音。
“致远?有什么事吗?”
陈致远语气平静,没有半分邀功的激动,只是在陈述一个最简单的事实。
“首长,第一批样品已经完成。”
“随时可以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