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系统的超前性 (第1/2页)
敲定所有条件后,陈致远便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外销版”技术的整理工作中。
这对他而言,是一项全新的挑战。
不同于以往追求极致性能的研发,这一次,他要做的,是“艺术性”的阉割。
他像一个冷酷的外科医生,精准地在那些成熟的技术图纸上动刀。
提供给对方的枪管钢材配方,他会刻意调整几种微量元素的比例。
这样生产出来的枪管,寿命和精度在初期表现优异,足以满足任何验收标准,但其金属疲劳的上限,却被死死地锁在一个特定的数值上,远低于自用版本。
一旦超过那个界限,性能就会断崖式下跌。
提供给对方的火箭弹推进剂配方,他会用一种更容易获取、但能量密度稍低的稳定剂,替换掉核心配方中的关键成分。
这使得火箭弹的射程被巧妙地缩短了百分之十五,而这一点点的差距,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就是生与死的距离。
这些修改,隐秘而致命。
没有完整的设计思路和海量的实验数据支撑,对方的工程师就算把成品拆成一堆零件,研究一百年,也只会觉得“不过如此”,永远无法窥见那层窗户纸背后的真正奥秘。
陈致远对此没有任何心理负担。
因为他的底气,来源于那个只有他自己知道的秘密。
他脑海中的系统,已经开始推演下一代,甚至是下下代的单兵武器概念。
当别人还在为他“施舍”的残羹冷炙欢呼时,他已经在准备更丰盛的盛宴,来武装自己的国家。
忙碌了近一个月,当第一批整理完毕的技术资料封存入档,等待移交时,整个项目组都累得人仰马翻。
赵刚看着陈致远眼眶下那浓重的黑眼圈,半是心疼半是强制地命令道:“致远,停一下!弦绷得太紧会断的!今天下午都休息,我带你们出去走走,透透气!”
陈致远本想拒绝,但看到办公室里其他几个同样疲惫不堪的老工程师,最终还是点了点头。
一行人换下工作服,乘坐一辆吉普车,驶出了戒备森严的研究院。
目的地是军区外的一片郊野,那里有座不高的小山,可以俯瞰周边的景色。
初秋的午后,阳光温暖而不灼人,微风带着草木的清香,吹散了众人连日来积攒的疲惫。
远离了图纸、数据和机器的轰鸣,几个平日里不苟言笑的工程师都放松下来,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还是外面空气好啊!”
一位姓李的老工程师深吸一口气,感慨道,“天天待在实验室里,我感觉自己都快变成一个零件了。”
“老李,你这个零件可金贵,是咱们的定海神针。”
赵刚笑着打趣,气氛一片祥和。
陈致远没有参与他们的说笑,只是默默地站在山坡上,眺望着远方。
他的大脑,终于从高强度的运转中获得了一丝喘息。
然而,就在这时,他敏锐的目光捕捉到了山坡下方两个有些突兀的身影。
是两个白人。
他们穿着崭新的户外服装,脚下的登山鞋干净得像是刚从商店里拿出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