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教给外国人? (第1/2页)
伊万诺夫最终还是走了。
他离开的时候,没有了来时的傲慢与自信,高大的身躯在接待室门口的阳光下,显得有些萧索。
他想不明白,为什么有人能拒绝那样的诱惑,更想不明白,为什么一个曾经的学生,如今敢用那样的态度对老师说话。
但他无能为力。
正如陈致远所洞悉的,此刻的国际局势微妙而紧张。
北方的巨人虽然强大,内部却也暗流涌动,经济上的困境让他们无法再像过去那样随心所欲地挥舞大棒。
他们需要南方的粮食和轻工业品来稳定内部,却又恐惧于南方在军事科技上的急速追赶。
这种矛盾的心态,让他们投鼠忌器,不敢轻易做出过激的举动。
陈致远站在办公室的窗前,目送着那辆黑色的轿车消失在研究院的大门外。
他的脸上没有胜利的喜悦,只有一片深沉的冷静。
他很清楚,伊万诺夫的招揽,只是对方整体战略的一部分。
从技术封锁,到武器倾销,再到如今的利诱,其核心目的从未改变——让共和国在工业和军事上,彻底沦为他们的附庸,永远依赖他们,永远被他们把控着命脉。
所以,军事上的技术,一步都不能退让。
因为只有枪杆子足够硬,腰杆子才能挺得直。
只有国家的军事力量真正强大起来,才能在国际舞台上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老大哥”靠不住,西方更靠不住,能靠的,只有自己。
得到了上级毫无保留的支持,陈致远再次心无旁骛地投入到疯狂的研发之中。
整个第七研究院,就像一台被注入了无穷动力的超级引擎,全速运转起来。
继新式枪族之后,新一代的单兵火箭筒、改进型的反坦克导弹、更轻便高效的迫击炮……一项项凝聚着陈致远心血,却又无比成熟可靠的技术,被迅速转化为设计图纸和生产工艺,分发到全国各地的兵工厂。
整个国家的军事工业体系,都在陈致远的带动下,进行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升级换代。
每一个军工厂的灯火,都比以往亮了数倍,机器的轰鸣声昼夜不息。
在这股炽热的洪流中,时间过得飞快。
这天下午,陈致远刚刚完成了59式坦克全新动力总成的最后一轮台架测试,看着那台功率强劲、运转平稳的发动机,他紧绷了几个月的神经,终于有了一丝难得的松弛。
他靠在椅背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准备给自己放个短假,哪怕只是回家睡一个安稳觉。
然而,办公室的门却被猛地推开了,赵刚带着一脸难以言喻的复杂神情,快步走了进来。
他的脚步有些急,甚至忘了敲门,这在平时是绝无仅有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