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邀请 (第1/2页)
高朗事件的风波,就像一颗被丢进熔炉的石子,连一缕青烟都没能升起,便被那股锻造国之重器的炽热洪流彻底吞噬。
孟山将军雷厉风行地处理了所有后续,为第七研究院清理出了一片绝对干净的科研环境。
而陈致远,从始至终都未曾将此事放在心上。
对他而言,那不过是前进道路上的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
在“雷神之锤”进入小批量生产、交付陆军进行实战测试后,他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新的目标上——为共和国庞大的陆军,更换手中的利刃。
59式坦克的改造方案固然宏大,但牵扯的产业链条过于复杂,非一日之功。
而另一项同样重要,却能更快见到成效的任务,被他提上了日程。
那就是枪械。
从五十年代开始,共和国的单兵武器体系,几乎是北方“老大哥”的完整复刻。
从士兵手中的突击步枪,到班组的机枪,再到狙击手的专用武器,处处都带着浓厚的苏式烙印。
这些武器在当年是先进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固有的缺陷也日益暴露:重量大、精度差、人机功效落后。
陈致远的目标很明确:利用系统中的成熟技术,对现有的枪械体系进行一次全面的、跨越式的升级换代!
他没有去搞什么惊世骇俗的未来设计,而是选择了最稳妥、最高效的方案,在现有苏式武器的基础上,结合西方设计的优点,进行脱胎换骨的魔改。
新的自动步枪,沿用了可靠的导气式原理,但优化了内部结构,大幅减轻了重量,并首次引入了模块化设计的概念,可以方便地加装瞄准镜和战术附件。
新的班用机枪,解决了原版枪管过热快、射击时难以控制的问题,火力持续性与精准度得到了质的飞跃。
甚至,他还专门设计了一款全新的高精度狙击步枪,彻底取代了那款由半自动步枪改装而来的“凑合货”。
当这些全新的设计图纸,与配套的生产工艺流程一同被送到各大兵工厂时,整个国家的轻武器工业都为之震动。
在“凤凰模式”带来的先进生产线加持下,一场轰轰烈烈的换装革命,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全国。
一座座兵工厂的生产线上,泛着油光的苏式步枪被撤下,取而代之的,是一支支线条更流畅、设计更精良的全新国产枪械。
短短几个月,第一批换装的部队,战斗力就出现了肉眼可见的提升。
士兵们发现,手中的步枪变得更轻、更准,后坐力也更小了。
机枪手能够在更远的距离上,进行更持久的精确压制。
这种变化带来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共和国对北方“老大哥”的武器采购订单,出现了断崖式的下跌。
以往每年都需要大量进口的步枪、机枪、弹药乃至生产线备件,如今的采购清单上,几乎只剩下一片空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