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5丝路织星河:全球桑蚕共融图续 (第2/2页)
周明远站起身,接过话筒回答:“这是我们非常重视的问题。在推广‘全球混种桑苗’之前,我们会联合当地的农业部门和环保组织,对目标地区的土壤、气候、生态系统进行全面评估。我们培育的‘全球混种桑苗’,是在充分利用本土桑苗优良基因的基础上进行改良的,具有很强的本土化适应性,不会成为入侵物种。同时,我们还会指导当地匠人采用生态种植方法,比如用蚕砂做有机肥料,用植物提取物做天然杀虫剂,避免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保护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卡米拉补充道:“我们还在‘全球桑蚕文化协作网络’内部设立了‘生态保护基金’,资金来自部分产品的销售利润,用于支持各地桑园的生态修复和环保项目。比如在非洲沙漠地区,我们用这笔基金种植耐旱桑苗,防治土地沙漠化;在斐济海岛,我们用它来清理海滩上的塑料垃圾,保护海洋生态。”
评审专家们的提问一个接一个,苏尔玛、卡米拉、周明远都一一耐心作答。整个答辩过程持续了两个多小时,会议室里的气氛始终热烈而友好。
当天傍晚,评审结果正式公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安娜女士走上台,面带微笑地宣布:“经过评审委员会的充分讨论和投票,我们一致决定,将‘全球桑蚕文化协作网络’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会议室里瞬间沸腾了,苏尔玛和卡米拉紧紧拥抱在一起,眼里含着激动的泪水。周明远拿出手机,立刻将这个好消息分享给远在世界各地的协作伙伴。很快,手机屏幕上就弹出了无数条消息——奥莉娅发来肯尼亚桑园的照片,配文“我们成功了!”;莱拉发来一段视频,斐济的孩子们举着“碧海桑丝”方巾欢呼雀跃;***爷爷则发来一条语音,用不太流利的英语说:“苏尔玛,我们草原的桑丝,现在是全人类的宝贝了!”
安娜女士走到苏尔玛身边,为她颁发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证书:“苏尔玛女士,恭喜你们。‘全球桑蚕文化协作网络’为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范例,它证明了不同文化之间可以通过协作实现共赢,也证明了传统技艺可以在创新中焕发新的生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力支持你们的工作,希望你们能继续织好这条连接全球的桑蚕丝路。”
苏尔玛接过证书,证书上的金色印章在灯光下闪闪发光。她看着在场的评审专家和工作人员,又想起了远在各地的伙伴们,心里充满了无限的感慨和希望。
申报成功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球。各大媒体纷纷报道,称“这是一条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丝路’,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新的可能”。许多国家的政府和文化组织也向“全球桑蚕文化协作网络”发出邀请,希望能加入这个大家庭,共同推动桑蚕文化的发展。
一周后,“全球桑蚕文化协作网络”在巴黎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庆祝活动。来自八十多个国家的桑蚕匠人、文化学者、企业家齐聚一堂,共同庆祝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活动现场,各国匠人展示了自己的拿手技艺:安第斯的匠人表演了传统桑丝编织,肯尼亚的匠人展示了桑蚕刺绣,中国的匠人进行了缫丝和云锦织造,意大利的匠人则演示了高端提花技术……
活动的压轴环节,是“全球桑蚕共融图”的揭幕仪式。这幅巨大的织锦长十米,宽五米,是由苏尔玛、卡米拉、莱拉、奥莉娅、妮娜、***爷爷等来自二十多个国家的匠人共同织成的。织锦上,有安第斯的雪山、非洲的沙漠、蒙古的草原、中国的长城、斐济的海岛、意大利的教堂,每一处风景里,都有翠绿的桑苗和忙碌的桑蚕匠人,象征着桑蚕文化在全球的蓬勃发展。
“这幅‘全球桑蚕共融图’,是我们共同的心血,也是我们共同的承诺。”苏尔玛站在织锦前,深情地说,“它将被捐赠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永久收藏在总部大楼里,向全世界展示桑蚕文化的魅力,展示人类协作的力量。”
乔瓦尼的纪录片团队全程记录了这场庆祝活动,他们计划将这次申报成功的故事作为《丝路织星河》的续集,让更多人了解“全球桑蚕文化协作网络”的成长与发展。
离开巴黎前,苏尔玛收到了一封特别的邮件,是来自一个偏远岛国的桑蚕匠人写的。信中说,他们的桑园因为海平面上升面临威胁,看到“全球桑蚕文化协作网络”的故事后,重新燃起了希望,希望能得到技术和资金的支持,培育耐盐碱的桑苗,保护他们世代相传的桑蚕文化。
苏尔玛立刻召集卡米拉和周明远,商量援助计划。“我们不能停下脚步,”苏尔玛说,“还有很多地方的桑蚕文化需要我们去守护,还有很多匠人需要我们去帮助。‘全球桑蚕文化协作网络’的路,还很长很长。”
回到安第斯工坊时,工坊里已经焕然一新。新的组培室里,“海陆双适应桑苗”的组培瓶整齐排列,像一排排等待出征的士兵;新的织机房里,科莫送来的织机正在运转,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