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7山海工坊:织就桑蚕文化新坐标 (第1/2页)
安第斯高原的秋意染黄了桑园边缘的草甸,却没让“丝路桑园”的绿意褪色——新嫁接的“云蜜桑”叶片依旧肥厚,泛着蜜色的光泽,叶片间挂着的蚕茧像缀满枝头的小灯笼,有米白、浅紫,还有刚培育出的淡粉,是苏尔玛和守苗爷爷花了三个月才成功的“高原彩茧”品种。
这天清晨,苏尔玛刚在染织房里铺开新的织锦图样,就听见村口传来熟悉的汽车引擎声。卡米拉举着望远镜跑进来,声音里满是雀跃:“外婆!是韩轻舞姐的车!她真的带着乌蒙山的伙伴来了!”
苏尔玛放下梭子,快步走出土坯房。村口的土路上,韩轻舞正从越野车上下来,穿着件靛蓝的棉麻外套,手里提着个竹编篮,里面装着乌蒙山的新茶样和桑葚干。她身后跟着乌蒙山合作社的技术员小李,还有一位戴着眼镜、捧着文件夹的女士——是负责文化项目合作的周老师,专门来对接“全球桑蚕文化工坊”的落地事宜。
“苏尔玛奶奶,好久不见!”韩轻舞快步上前,握住苏尔玛的手,掌心带着旅途的暖意,“这次来,一是给您带了乌蒙山的新茶,二是和周老师一起,敲定工坊的建设细节——咱们计划在桑园旁建一座融合安第斯和乌蒙山风格的工坊,既能做染织体验,又能展示全球桑蚕文化的成果。”
周老师打开文件夹,里面是工坊的设计图:主体是安第斯传统的土坯墙,屋顶用乌蒙山的青瓦,门窗雕着桑枝与驼毛交织的图案,内部划分出染织区、展示区、研学区和文创区。“工坊建成后,会成为‘全球桑蚕文化走廊’的重要节点,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从采桑、养蚕到染织的全过程,还能看到不同国家的桑蚕技艺展示。”
苏尔玛看着设计图,指尖轻轻拂过土坯墙的线条,眼里满是期待:“这正是我和你外公当年想做的——让克丘亚的桑蚕文化,能和世界的文化连在一起。迭戈,快把工坊选址的图纸拿过来,咱们和周老师一起商量具体的位置。”
迭戈很快抱着图纸赶来,几人蹲在桑园旁的空地上,对着图纸讨论起来。周老师建议把工坊建在“丝路桑园”和“丝路驿站”之间,方便游客串联游览;韩轻舞则提出在工坊旁建一个小型蚕室,让游客能近距离观察蚕宝宝的生长;苏尔玛补充说要在工坊外墙绘上“山海共舞图”,左边是安第斯的雪峰,右边是乌蒙山的桑园,中间用桑丝织就的丝路连接。
可刚确定好选址,新的问题就来了——工坊建设需要的青瓦,从乌蒙山运输过来要经过高原山路,最近恰逢雨季,山路泥泞难行,运输车辆容易打滑。小李皱着眉说:“咱们联系了当地的运输队,他们说至少要推迟半个月才能送货,这样会耽误工坊的建设进度。”
苏尔玛沉思片刻,突然想起村里的老木匠胡安——他年轻时跟着父亲学过用桑木做屋顶的技艺,桑木经过处理后,防水性不输青瓦,还带着桑木的清香。“迭戈,你去请胡安师傅来,咱们不用等青瓦,用桑木做屋顶,既环保又有本地特色,还能节省运输时间。”
胡安师傅很快赶来,手里拿着块处理好的桑木板:“这种桑木要经过暴晒、浸泡桑汁、涂蜂蜡三道工序,能防蛀防水,用十年都没问题。咱们村里有现成的老桑木,明天就能开工锯木。”
韩轻舞看着桑木板,眼里满是赞叹:“这真是个好主意!桑木屋顶既能体现安第斯的智慧,又和桑蚕文化呼应,等工坊建成,肯定能成为独特的亮点。”
解决了屋顶材料的问题,工坊建设很快破土动工。村民们都主动来帮忙,男人们搬石头砌墙、锯桑木,女人们则帮忙筛土、和泥,就连孩子们也提着小篮子,帮忙捡拾散落的桑枝。韩轻舞和小李没闲着,每天跟着村民一起干活,还把乌蒙山砌土墙的技巧教给大家:“在泥土里加些切碎的桑枝,能增加土墙的韧性,不容易开裂。”
可建到染织区的木梁时,又遇到了难题——胡安师傅测量后发现,准备好的桑木梁短了十厘米,无法支撑屋顶的重量。“现在再找合适的桑木梁,至少要等三天,会耽误工期。”胡安师傅急得直挠头,手里的卷尺都差点掉在地上。
卡米拉突然想起之前守苗爷爷嫁接桑苗时用的“接木技巧”:“咱们能不能把两根短木梁接起来?用守苗爷爷教的双斜切接法,再用浸过桑汁的羊毛绳绑紧,外面涂一层蜂蜡,肯定能牢固。”
守苗爷爷正好在旁边,听到后连连点头:“这个办法可行!嫁接的木梁不仅牢固,还能体现桑蚕文化里的‘连接’之意。”说着,他立刻找来工具,教男人们如何切割木梁、如何对接,韩轻舞还在接口处缠上了乌蒙山带来的红绳,寓意“山海相连,稳固长久”。
接好的木梁果然稳固,胡安师傅用锤子敲了敲,连声称赞:“这比整根的木梁还结实,以后咱们建房子,都能用上这个办法!”
工坊建设期间,染织房里也没闲着。苏尔玛和韩轻舞一起设计了“工坊专属织锦系列”,第一套是“桑蚕四季图”:春织桑苗抽芽,夏织蚕宝宝吃叶,秋织彩茧满枝,冬织染织忙作,每一幅都融合了安第斯的羊驼毛和乌蒙山的云丝,既有高原的厚重,又有东方的灵动。
卡米拉则负责线上课程的升级,她把工坊建设的过程拍成短视频,放在线上课程的开头,让学员们能直观看到桑蚕文化的落地成果。“上周有个来自巴西的学员,看了视频后,特意报名了线下体验课,说等工坊建成,一定要来安第斯学习染织。”卡米拉兴奋地跟苏尔玛汇报,手里还拿着学员寄来的巴西桑苗种子,“她还说要和咱们交换桑苗,一起培育新的品种。”
十月初,工坊的主体结构终于完工。土坯墙泛着温暖的浅褐色,桑木屋顶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门窗上的桑枝驼毛雕花纹路精致,远远望去,像一座从桑园里长出来的房子。周老师看着完工的工坊,笑着说:“比设计图还漂亮!咱们接下来要布置内部展区,还要邀请之前的合作伙伴寄来桑蚕文化展品,比如欧洲的羊毛织锦、日本的蚕丝和服,让游客能一站式看到全球的桑蚕文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