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桑夏缫丝:丝语漫,市集喧 (第1/2页)
长乐宫的晨露还凝在桑枝的新叶上时,蚕房里已传来细碎的“沙沙”声——那是软丝蚕啃食桑叶的响动,比初养时响亮了数倍,像春末的细雨落在青瓦上,绵密又鲜活。凤染霜踩着晨雾走进蚕房,只见分层蚕架上的篾匾里,白白的蚕宝宝已长得手指粗细,有的正昂着头吐丝,细细的银丝在晨光里闪着柔光,缠在篾匾的纱网上,像撒了层月光。
“娘娘,您看!这蚕宝宝开始吐丝了!”春桃端着盛桑叶的竹篮走进来,声音里满是惊喜,“守苗爷爷说,软丝蚕吐丝比普通蚕早三天,丝量还多,织出来的布更紧实。”她放下竹篮,轻轻拨开一片桑叶,露出里面裹着薄丝的蚕茧,“您瞧这个,已经吐了小半筐丝了,雪白雪白的,像小棉花球。”
凤染霜俯身细看,指尖刚要碰到银丝,就被源溪轻轻拦住:“染霜姨,别碰,吐丝的时候蚕宝宝很敏感,碰了会断丝的。”小姑娘手里拿着个小本子,正一笔一划地画着吐丝的蚕,“我已经记下来了,软丝蚕吐丝时要保持蚕房安静,温度还要适中,不能太凉也不能太热。”
风澈蹲在另一排蚕架旁,手里拿着个放大镜(那是共忆维度送来的小物件),凑在蚕宝宝面前仔细看:“娘,你看它的嘴巴,吐丝的时候一鼓一鼓的,好神奇!守苗爷爷说,这些丝能织成发光的布,真的吗?”他转头时,额前的碎发沾了点蚕丝,像缀了根银线,引得春桃忍不住笑出声。
“当然是真的,”慕容冷的声音从门口传来,他身后跟着个穿青布衫的匠人,手里提着个木盒,“这是工部请来的缫丝师傅陈老伯,专门教百姓们缫丝的。陈老伯祖上三代都做缫丝生意,最懂怎么把好丝缫出来。”
陈老伯走上前,打开木盒,里面装着几件小巧的缫丝工具:有带着小轮子的缫丝车、细竹做的拨丝棍,还有个铜制的煮丝盆。“皇后娘娘,陛下,”陈老伯拱手行礼,语气里满是恭敬,“软丝蚕的丝比普通蚕丝细三倍,缫丝时要先用温水煮茧,把丝胶化开,再慢慢把丝抽出来,不能太用力,不然会断丝。”他拿起一个刚成型的蚕茧,放进旁边的温水盆里,“您看,这样泡一盏茶的时间,丝就好抽了。”
正说着,守苗爷爷扛着个布袋子走进来,里面装着些五颜六色的花草:“陛下,皇后娘娘,这是共植维度的‘染丝草’,有红的、蓝的、紫的,煮水后能给蚕丝染色,染出来的颜色鲜亮,还不会褪色。”他把花草倒在石桌上,红的像桑果,蓝的像天空,紫的像熟透的葡萄,看得风澈眼睛都亮了,伸手就要去摸。
“慢着,”守苗爷爷笑着拦住他,“这染丝草要晒干了才能用,现在摸会沾一手颜色哦。”他拿起一把红色的草,“这叫‘赤桑草’,用它染出来的丝是淡红色,像桃花的颜色;这蓝色的叫‘溪蓝草’,染出来的丝像溪水一样清透;还有这紫色的‘紫葚草’,染出来的颜色和桑椹汁一样,特别好看。”
源溪立刻掏出小本子,把染丝草的名字和颜色一一记下来,还画了小小的草图:“染霜姨,我们可以把这些记在养蚕手册里,告诉各地的百姓,让他们也能染出彩色的蚕丝,织出更漂亮的布。”
凤染霜点头,目光落在蚕房外——李村的百姓们已经陆续来了,手里都拎着装蚕茧的竹篮,脸上满是期待。李大嫂笑着走进来,手里的竹篮里装着十几个雪白的蚕茧:“陈师傅,您快教教我们吧!村里的蚕宝宝都开始吐丝了,我们看着这些蚕茧,不知道怎么下手呢!”
陈老伯笑着应下,让玄甲卫们把带来的缫丝车搬到蚕房外的空地上。那缫丝车是工部改良过的,比普通的小巧,木架上装着两个小轮子,转动起来更省力。“大家看好了,”陈老伯把煮好的蚕茧放进缫丝车的水槽里,拿起一根细竹棍,轻轻拨动蚕茧,引出一根银丝,缠在轮子上,“转动这个把手,丝就会慢慢抽出来,绕在轮子上,等绕满了,就是一轴好丝。”
他转动把手,缫丝车“嗡嗡”地转起来,银丝顺着轮子缠绕,像一条白色的小溪在流动。百姓们看得入了迷,纷纷凑上前,七嘴八舌地问:“陈师傅,这水要煮到什么温度啊?”“抽丝的时候要是断了怎么办?”“一轴丝能织多少布啊?”
陈老伯耐心地解答:“水要煮到冒热气但不沸腾,这样丝胶才会化开又不损伤蚕丝;断丝了就重新找丝头,慢慢接上去;一轴丝大概能织半匹布,足够做一件衣裳了。”他说着,把把手递给李大嫂,“你来试试,别紧张,慢慢转。”
李大嫂有些拘谨地握住把手,慢慢转动起来,刚开始动作有些僵硬,抽出来的丝断断续续,可没过一会儿就熟练了,银丝顺畅地缠在轮子上,引得大家一阵喝彩。“真的成功了!”李大嫂脸上满是笑容,手里的动作越来越快,“这改良的缫丝车真好用,比我小时候见的那些省力多了!”
慕容冷站在一旁,看着百姓们围着缫丝车忙碌的身影,轻声对凤染霜说:“等大家都学会缫丝,我们就在城里办个桑蚕市集,让百姓们把织好的布、染好的丝都拿出来卖,再请些外地的商人来,把大乾的蚕丝制品卖到各地去。”
凤染霜眼里满是笑意:“好啊,还要在市集上摆些桑蚕主题的吃食、绣品,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的软丝蚕。花汐的绣技那么好,正好让她教大家把蚕丝绣成更精美的图案,卖个好价钱。”
正说着,花汐带着几个绣娘匆匆赶来,手里拎着个大布包:“染霜姐!我把绣好的蚕丝绣品带来了!”她打开布包,里面露出一件件精美的绣品——有绣着桑蚕吐丝的帕子,银丝绣的蚕宝宝趴在绿丝绣的桑叶上,栩栩如生;有绣着桑园风光的屏风,赤桑草染的红丝绣花朵,溪蓝草染的蓝丝绣溪水,美得像一幅画;还有绣着小蚕图案的香囊,里面装着晒干的桑芽,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哇!花汐姨,你绣的蚕宝宝真好看!”风澈凑过去,指着帕子上的桑蚕,“这个蚕宝宝的眼睛是用黑丝绣的吗?真亮!”
花汐笑着点头,拿起一个香囊递给风澈:“这个送给你,里面装的桑芽能提神,你读书的时候带着,不容易犯困。”她又拿起那块桑园屏风,递给凤染霜,“染霜姐,这个屏风我打算放在市集的入口,让大家看看我们大乾的蚕丝绣品有多精美。”
凤染霜接过屏风,轻轻抚摸着上面的针脚,细腻又平整:“真漂亮,花汐,你真是心灵手巧。我们还可以在市集上设个绣品摊位,让你带着绣娘们现场演示,肯定能吸引很多人。”
接下来的几天,蚕房和李村的空地上都热闹非凡。百姓们白天采桑、喂蚕、缫丝,晚上就跟着花汐学绣技,乔瓦尼背着相机穿梭在人群中,拍下了缫丝时的专注、绣花时的认真,还有孩子们围着蚕房嬉戏的笑脸。时汐和紫汐则用忆融屏直播缫丝和绣花的过程,共忆维度的伙伴们纷纷留言,说要订购大乾的蚕丝绣品。
风澈和源溪也没闲着,风澈跟着守苗爷爷学习辨认染丝草,还试着用紫葚草煮水,给一小束蚕丝染了色,虽然颜色有些不均匀,却引得大家一阵夸赞;源溪则把这些天观察到的缫丝、染色技巧都整理进养蚕手册里,还画了缫丝车的结构图、染色的步骤图,标注得清清楚楚,方便百姓们查看。
转眼就到了桑蚕市集举办的日子。市集设在城南的空地上,一大早,玄甲卫们就忙着搭建摊位,挂起了五颜六色的桑蚕灯笼——有的是花汐绣的蚕宝宝灯,有的是用桑枝编的桑叶灯,还有的是用染丝草染的彩色丝灯,远远望去,像一片彩色的桑园。
摊位上摆满了各种桑蚕相关的物件:左边的摊位上,百姓们把缫好的蚕丝轴整齐地摆着,白的、红的、蓝的、紫的,像一堆堆彩色的云朵;中间的摊位上,花汐带着绣娘们展示着蚕丝绣品,帕子、屏风、香囊、衣裳,看得人眼花缭乱;右边的摊位上,摆满了桑蚕主题的吃食——桑蚕丝糕(用蚕丝粉和面粉做的,软糯香甜)、桑叶饼(翠绿的桑叶裹着豆沙馅)、桑椹酒(用桑椹发酵的,酒香里带着果香)、蚕蛹酥(炸得金黄的蚕蛹,撒上椒盐,香酥脆嫩)。
慕容冷和凤染霜带着风澈、源溪来到市集时,这里已经人山人海。外地来的商人穿着各式各样的衣裳,围着蚕丝摊位讨价还价;城里的百姓们则在绣品摊位前驻足,时不时拿起绣品细细端详;孩子们围着吃食摊位,盯着桑蚕丝糕直流口水,手里攥着铜板,嚷嚷着要买点尝尝。
“陛下,皇后娘娘!”守苗爷爷笑着迎上来,手里拿着一瓶桑椹酒,“这是我用共植维度的桑果酿的,您尝尝,比普通桑椹酒更香甜。”他给慕容冷和凤染霜各倒了一杯,酒液呈深紫色,散发着浓郁的果香。
凤染霜抿了一口,甜里带着淡淡的酒香,清爽可口:“真好喝,守苗爷爷,这桑椹酒可以放在市集上卖,肯定很受欢迎。”
不远处,陈老伯正带着几个匠人演示缫丝和织布的过程。改良的织布机转动起来,彩色的蚕丝线在经纬间穿梭,很快就织出了一块带着桑蚕图案的布料,引得围观的人群阵阵喝彩。“这布真光滑!”一个外地商人伸手摸了摸布料,赞叹道,“颜色也鲜亮,我要订一百匹,运回去卖给城里的绣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