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9大乾春耕记 (第2/2页)
李大嫂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手里还拿着针线:“花汐姑娘,我想绣块帕子送给我家当家的——他每天在田里干活,汗多,有块新帕子擦汗,也能舒服点。帕子上我想绣棵春生草,再绣几个字,就写‘春耕顺利’,行不行?”花汐立刻点头,帮她选了根红绣线:“用红绣线写字,喜庆,您当家的肯定喜欢。”
风澈和源溪则带着村里的孩子们,在打谷场的角落做“稻草人灯笼”——用田里的稻草扎成小稻草人的样子,外面糊上红纸,再把守苗爷爷给的暖灯草碎装在小布包里,挂在稻草人的手上,晚上点着,既能驱鸟,又能当灯笼照亮田埂。小石头扎的稻草人最可爱,还在稻草人的头上戴了顶用麦秆编的小帽子,风澈笑着说:“小石头,你扎的稻草人真好看,像个小将军,肯定能把小鸟都吓跑!”
慕容冷这时带着几个玄甲卫,去村里的水渠边看了看——去年冬天修的水渠还很结实,就是有些地方被泥土堵住了,水流得慢。他让玄甲卫帮忙把堵住的地方疏通,还让工部的匠人在水渠边加了几个小闸门,这样百姓们想给哪块田浇水,打开闸门就行,不用再提着水桶跑。“这样一来,就算天旱,田里也不会缺水了,”慕容冷对赶来的张老伯说,“以后每年冬天,都让玄甲卫来帮着修水渠,保证春耕的时候有水用。”
张老伯握着慕容冷的手,眼里满是感激:“陛下,您真是为我们百姓着想!以前天旱的时候,我们要半夜起来去河边挑水,挑完水累得都没力气种地了,现在有了这水渠和闸门,可省了不少事!今年的麦子要是收成好,我一定挑最好的麦子,送到宫里去,让陛下和皇后娘娘尝尝!”
傍晚的时候,夕阳把田埂染成了金黄色,刚种好的春生草幼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晃,像一片绿色的波浪。打谷场的灯笼又挂了起来,这次挂的都是花汐和村里妇女们绣的春耕主题灯面——有的挂着“耕牛灯”,有的挂着“春生草灯”,还有的挂着“稻草人灯”,每个灯笼里都点着混了暖灯草的灯芯,暖黄色的光映着灯面上的图案,把打谷场照得格外温馨。
时汐和紫汐拿着忆融屏,把白天的场景都拍了下来——有孩子们种春生草幼苗的样子,有百姓们学用新农具的样子,还有花汐教大家绣灯面的样子。“我们要把这些视频传到共忆维度,”紫汐笑着说,“让维度里的伙伴们看看,大乾的春耕有多热闹,百姓们有多开心!”
乔瓦尼也来了,背着他的相机,拍了很多照片——有夕阳下的田埂,有挂着灯笼的打谷场,还有百姓们围着吃饺子的场景。他还特意给风澈和小石头拍了张合影,照片里,风澈和小石头手里各举着一个稻草人灯笼,脸上满是笑容,夕阳的光落在他们身上,像裹了层金粉。“这张照片要洗出来,送给他们,”乔瓦尼笑着说,“这是大乾春天里,最美好的样子。”
元宵宴开席的时候,打谷场的石桌上摆满了好吃的——有刚煮好的荠菜饺子,咬一口满是荠菜的清香;有青麦馒头,甜里带着麦香;有李婶做的糖糕,外脆里软;还有守苗爷爷带来的春露浆,清甜解渴。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饭,聊着春耕的事,笑声飘得很远。
风澈端着碗饺子,走到小石头身边,把碗里的饺子分了一半给他:“小石头,你快吃,这饺子里的荠菜是李婶今早刚摘的,可香了!等明天,我们再一起去田埂上看春生草幼苗,看看它们有没有长高。”小石头接过饺子,小声说:“谢谢小殿下,我娘说,吃了荠菜饺子,春耕的时候就有力气了。我还要把饺子汤带回家,给我娘尝尝。”
花汐走到凤染霜身边,手里拿着块刚绣好的灯面,上面绣着打谷场的热闹场景——有百姓们吃饺子的样子,有孩子们举着灯笼跑的样子,还有远处田埂上的春生草幼苗。“染霜姐,你看,”她把灯面递给凤染霜,“我把今天的场景都绣下来了,以后每年春耕,我们都来村里,我就每年绣一块灯面,攒起来,就是大乾的‘春耕图册’了。”
凤染霜接过灯面,轻轻摸了摸上面的针脚,眼里满是感动:“好,我们每年都来,每年都绣一块灯面。这些灯面,以后要挂在长乐宫的廊下,让宫里的人都看看,大乾的春耕有多热闹,百姓的日子有多踏实。”
慕容冷站起身,举起碗里的春露浆,对着众人说:“今年的春耕,多亏了大家的努力,新农具好用,春生草幼苗也种好了,百姓们的劲头也足。以后每年春耕,朝廷都会派匠人来帮着修农具、教技术,还会把新的种子和肥料送过来,让大乾的每一块田,都能有好收成,让每一个百姓,都能吃饱饭、穿暖衣,日子越过越甜!”
百姓们都欢呼起来,碗碰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响声。孩子们举着灯笼在打谷场跑,灯笼的影子在地上晃来晃去,像一群跳动的小星星;老人们坐在石凳上,吃着饺子,聊着家常,脸上满是笑意;妇女们围在一起,讨论着明天要种哪块田,要绣什么样的帕子;汉子们则在一旁,计划着明天要把新犁再调试一下,争取把播种的速度再提快点。
夜深的时候,大家才慢慢散去。百姓们提着灯笼,带着没吃完的馒头和饺子,走在回家的路上,灯笼的光映着田埂上的春生草幼苗,像撒了一地的碎金。凤染霜和慕容冷带着风澈、源溪,给村里的孤寡老人们送了些馒头和春露浆,王阿婆拉着凤染霜的手,久久不肯松开:“皇后娘娘,谢谢你们,今年的春耕,有了新农具,有了新种子,还有你们陪着,我们心里踏实多了。等麦子熟了,我一定做最好吃的麦饼,送到宫里去。”
走在回长乐宫的路上,风里带着春生草的清香和灯笼的暖意,远处传来村民的歌声,混着田埂边青蛙的叫声,像一首温柔的春夜曲。风澈靠在凤染霜怀里,手里还攥着小石头送他的麦秆小帽子,小声说:“娘,今天真开心,我种了春生草幼苗,还做了稻草人灯笼,小石头还送我小帽子。明年春耕,我们还要来,好不好?”
凤染霜摸了摸风澈的头,轻声说:“好,明年我们还来,以后每年都来。看着百姓们把田种好,看着春生草开花,看着麦子成熟,这就是最开心的事。”
慕容冷握紧凤染霜的手,看着远处田埂上的灯笼——那些灯笼的光连成一片,像一条温暖的带子,绕着村子,绕着田地。“这就是我们守护的大乾,”他轻声说,“有百姓的笑,有田间的绿,有灯影里的盼,这样的日子,才是最好的日子。”
回到长乐宫时,廊下的灯笼还亮着。春桃已经把花汐绣的“春耕图”灯面挂在了最显眼的地方,灯芯里加了暖灯草,整个灯面都透着暖意,上面的耕牛、春生草、百姓们的笑脸,在灯光下显得格外生动。凤染霜把风澈抱回房间,盖好被子,又走到廊下,看着满院的灯笼,手里还握着王阿婆塞给她的一块糖糕——甜丝丝的,暖到了心里。
花汐这时也没走,她坐在廊下的石凳上,手里拿着针线,还在绣着今天的场景——这次绣的是夕阳下的田埂,春生草幼苗在微风中摇晃,百姓们扛着农具往家走,孩子们举着灯笼跑。“染霜姐,”她抬头看见凤染霜,笑着招手,“你看,我把夕阳下的田埂绣下来了,等明天送给张老伯,他肯定喜欢。”
凤染霜坐在花汐身边,看着她手里的针线,轻声说:“明年春耕,我们还要带更多的人来,教百姓们更多的技术,还要把共忆维度里的春耕故事讲给他们听,让他们知道,大乾不是一个村子在努力,是所有百姓都在一起努力。”
花汐点头,手里的针线不停:“好,我们一起。以后的大乾,肯定会越来越好,田埂上的草会更绿,灯笼里的光会更暖,百姓们的日子会更甜。”
守苗爷爷和乔瓦尼坐在院里的石桌旁,守苗爷爷正给乔瓦尼讲怎么用春生草做绿肥,乔瓦尼拿着笔记本,认真地记着,偶尔还会问几个问题。火小炎则在一旁,帮着春桃收拾食盒,嘴里还哼着村里学的春耕小调,声音虽然不大,却透着开心。
夜深了,长乐宫的灯笼依旧亮着,暖灯草的暖意裹着春生草的清香,飘在院里,飘在风里,也飘进了大乾的每一片田地。田埂上的春生草幼苗,已经开始悄悄扎根,准备长出新的叶子;百姓家的灯下,有人在整理明天要带的农具,有人在绣着春耕主题的帕子,有人在给远方的亲人写信,说今年的春耕很顺利,麦子肯定会有好收成;驿站的驿卒正赶着马车,车上装着农具手册、春生草种子,还有百姓们的思念——这些,都是大乾春天里,最珍贵的篇章,也是日子里,最绵长的绿与盼。
几天后,工部把新改良的农具推广到了全国,各地的百姓都用上了省力的犁和播种器;守苗爷爷的春生草种子和肥土粉,也送到了每一个村子,田埂边渐渐冒出了嫩绿的幼苗;花汐的绣技课,也通过忆融屏传到了各地,不少绣坊都开始绣春耕主题的灯面和帕子,有的还把绣品送到驿站,分给偏远村子的百姓。
风澈把小石头送他的麦秆小帽子,放在了自己的床头,每天睡觉前都要看看;源溪则把忆农册里的照片,一张张剪下来,贴在自己的小本子上,还在旁边写着:“这是李村的春耕,这是小石头种的春生草幼苗,这是张老伯用新犁种地的样子……”
凤染霜坐在长乐宫的廊下,看着廊下挂着的“春耕图”灯面,手里拿着块刚煮好的青麦馒头,轻轻咬了一口。麦香在舌尖散开,暖意在心里漫开。她知道,大乾的春耕,才刚刚开始;大乾的日子,会像田埂上的春生草一样,慢慢长大,慢慢开花,慢慢结出甜美的果实,一年又一年,绿着,暖着,盼着,甜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