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9霜冷归乾:紫宸殿上的旧岁与新声 (第2/2页)
凤染霜笑着点头,转身对时汐和紫汐说:“你们去把共忆维度的忆融屏搬来,放在殿里,这样我们就能随时看到北境的晶米长得怎么样,看到百姓的生活。”
时汐和紫汐立刻跑出去,镜像晶片里还亮着刚才王怀安被押走的画面——他们要把这段录下来,贴在忆情架上,让大家知道坏人总会被收拾。
接下来的日子,大乾的皇宫里多了很多“不一样”的东西。紫宸殿里摆上了石桌和压纸器,慕容冷处理完奏折,就会和凤染霜一起磨晶米,做米纸;风澈带着源溪在皇宫的空地上种芦苇,说是要做更多的芦苇帘;火小炎则每天去粮仓,用火焰能量烘干受潮的粮食,还教士兵们怎么用火焰保存粮草;周明和张谦这些老臣,每天都会来紫宸殿,手里拿着的不是奏折,而是百姓的诉求——有的百姓想要种晶米,有的想要学做米纸,有的则是想给北境的将士送棉衣。
这天傍晚,凤染霜正在长乐宫教宫女们做晶米糕,宫女们围着石磨,手里拿着晶米粉,脸上满是好奇。“皇后娘娘,这晶米真的能做糕吗?”一个叫春桃的小宫女问,她是刚进宫的,以前在乡下种过稻子,却从没见过晶米。
凤染霜笑着点头,把桂花蜜倒进陶盆里:“当然能,而且还很甜。等做好了,我们给北境的将士送去,让他们也尝尝甜味。”
正说着,慕容冷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张晶米纸,上面写着北境的消息:“石小坚种的晶米已经发芽了,林峥说,将士们吃了我们送去的晶米,都有了力气,昨天把蛮族打退了五十里。”
凤染霜接过纸,眼里亮了起来:“太好了!我们明天就多做些晶米糕和晶米纸,让林峥一起带去。对了,时汐和紫汐说,共忆维度的忆情架上,已经贴满了大乾的画面,守苗老爷爷还录了段话,说要我们好好照顾百姓。”
风澈这时跑了进来,手里拿着个芦苇编的小篮子,里面装着刚做好的晶米纸卡片:“爹,娘!我和源溪编了篮子,把卡片放在里面,送给北境的将士,每张卡片上都写着‘加油’!”
慕容冷接过篮子,看着上面歪歪扭扭的“加油”两个字,心里暖烘烘的。他蹲下身,把风澈抱起来:“澈儿做得好,将士们看到这些卡片,肯定会更有干劲的。”
凤染霜看着父子俩,又看向窗外——长乐宫的窗外种着几株芦苇,是风澈和源溪昨天刚种的,在夕阳下泛着浅绿的光。她突然想起在霜冷居的日子,也是这样的傍晚,他们一家三口坐在石磨旁,吃着晶米糕,听着风过芦苇的声音。现在在皇宫里,虽然比以前忙,但却更踏实,因为他们身边有百姓,有老臣,有伙伴,还有彼此。
几天后,林峥从北境回来,带来了好消息——蛮族已经退回了雁门关外,将士们不仅守住了城池,还在石小坚的指导下种起了晶米。他还带来了将士们的回信,写在晶米纸上,有的说谢谢陛下皇后的晶米糕,有的说想跟着石小坚学种晶米,还有的则是想给家里的爹娘送些晶米种子。
慕容冷把这些回信贴在紫宸殿的墙上,密密麻麻的,像一片小小的森林。大臣们来处理朝政时,都会停下来看,有的甚至会把自己的名字写在回信旁边,说要和将士们一起守着大乾。
风澈和伙伴们则在皇宫的广场上搭起了一个台子,上面放着压纸器和石磨,每天都有百姓来这里学做晶米纸。风澈站在台子上,手里拿着磨杆,教百姓们怎么推磨:“要顺时针转,米浆才会流下来,转反了就磨不出来了。”
百姓们跟着他学,广场上满是磨杆转动的声音和米香。一个带着孩子的妇人磨出了米浆,激动地对风澈说:“小殿下,我终于磨出来了!我要把米浆做成纸,写给在北境当兵的丈夫,告诉他家里很好,让他放心。”
风澈笑着点头,把一张晶米纸递给她:“阿姨,这张纸送给你,你可以在上面画画,再写心里话,这样叔叔看到了,就像看到你一样。”
妇人接过纸,眼泪掉了下来——她丈夫去北境三年了,只收到过一次信,还是用粗糙的草纸写的,现在能有这么好看的晶米纸,她一定要写很多话,告诉丈夫家里的事。
日子一天天过去,大乾渐渐恢复了生机。北境的晶米越长越好,百姓们的粮缸里装满了粮食,朝堂上再也没有勾心斗角,官员们每天讨论的都是怎么让百姓过得更好。慕容冷和凤染霜还是住在长乐宫,没有搬去皇帝的寝宫——他们说,长乐宫有石磨,有芦苇,有晶米香,像家一样。
这天,守苗老爷爷突然从维度通道来了,手里扛着个旧木架,上面挂着风干的晶米穗,还有个新做的竹制压纸器。“我听说你们在大乾种晶米,就来看看,”老爷爷笑着说,“这压纸器是我新做的,比之前的那个更好用,你们可以用它压更多的晶米纸,送给百姓。”
风澈看见老爷爷,立刻跑过去,抱住他的腿:“爷爷!你怎么来了?我好想你!”
老爷爷摸了摸他的头,把压纸器递给慕容冷:“我在共忆维度看到你们的事,就想来看看。你们做得很好,比我当年做的还好——当年我和你奶奶做稻壳纸,只是为了写家书,现在你们做晶米纸,是为了百姓,为了大乾,这才是真正的好事。”
慕容冷接过压纸器,竹架上还留着老爷爷的体温:“谢谢您,爷爷。我们准备在大乾推广晶米,让每个百姓都能种,都能吃,到时候还要请您来教大家做米纸。”
老爷爷笑着点头,跟着他们走进长乐宫。凤染霜端出刚做好的晶米糕,老爷爷咬了一口,眼睛亮了:“还是这个味道,跟在霜冷居吃的一样。”
傍晚,大家坐在长乐宫的石磨旁,吃着晶米糕,喝着桂花蜜水。守苗老爷爷讲着他和奶奶做稻壳纸的故事,风澈和伙伴们听得入了迷,慕容冷和凤染霜则看着窗外的芦苇,眼里满是笑意。月光洒在石磨上,泛着淡淡的光,像在霜冷居时一样,温柔又安稳。
第二天,守苗老爷爷要回去了,慕容冷和凤染霜带着风澈和伙伴们去送他。在维度通道前,老爷爷把那架旧木架留给了风澈:“这是我和你奶奶当年种晶米用的架子,现在送给你,你要好好种晶米,好好照顾百姓,就像你爹和娘一样。”
风澈接过木架,用力点头:“爷爷,我会的!等大乾的晶米成熟了,我就给您送过去,让您尝尝大乾的晶米!”
老爷爷笑着挥手,走进了维度通道。看着通道的蓝光消失,风澈突然对慕容冷说:“爹,我们以后可以经常去霜冷居吗?我想看看石磨,看看芦苇丛,看看源溪他们的家。”
慕容冷蹲下身,摸了摸他的头:“当然可以。大乾是我们的家,霜冷居也是我们的家,我们想回去的时候,就回去看看。”
凤染霜看着父子俩,又看向远处的皇宫——朱红的宫墙在晨光里泛着暖光,广场上已经有百姓在学做晶米纸,磨杆转动的声音远远传来,像一首温柔的歌。她知道,他们在大乾的故事,才刚刚开始——以后,他们会带着霜冷居的温暖,带着晶米的香气,带着百姓的期待,把大乾变得越来越好,让每个百姓都能像在霜冷居一样,过上安稳又幸福的日子。
几天后,慕容冷下了一道诏书,写在晶米纸上,贴在皇宫的广场上——诏书上说,大乾要在全国各地种晶米,建米纸坊,让每个百姓都能吃得上晶米,用得上晶米纸;还要在皇宫里建一个“忆情阁”,里面放着共忆维度的忆融屏,百姓们可以随时来这里,看看各个维度的故事,也可以把自己的故事录下来,贴在忆情架上。
百姓们围着诏书,读着上面的字,脸上满是欢喜。一个老人牵着孩子的手,指着诏书上的晶米穗图案:“娃,你看,以后我们也能种这么好的米了,再也不用饿肚子了。”
孩子仰着头,眼里亮着光:“爷爷,我还要学做米纸,写给远方的姑姑,让她回来吃晶米糕!”
风澈站在人群里,看着百姓们的笑脸,突然想起在霜冷居的那天早晨——他蹲在石磨旁推磨,慕容冷教他顺着纹路用力,凤染霜端着晶米糕出来,阳光洒在米浆上,像融化的月光。现在,在大乾的皇宫广场上,阳光也洒在晶米纸上,洒在百姓的笑脸上,同样温暖,同样明亮。
他抬头看向慕容冷和凤染霜,他们正站在诏书写旁,和周明、张谦说着话,脸上带着温和的笑。风澈突然跑过去,握住他们的手——左手是爹的手,温暖而有力;右手是娘的手,柔软而温柔。他知道,无论在霜冷居,还是在大乾,只要和爹娘在一起,和伙伴们在一起,和百姓们在一起,就是最幸福的日子。
紫宸殿的压纸器还在转着,长乐宫的晶米糕还在蒸着,皇宫广场的芦苇还在长着,大乾的故事,就像霜冷居的晶米纸一样,一页一页,写满了温暖、希望和幸福,永远不会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