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孟菲斯三棍客 (第1/2页)
自训练营首日那场碾压性的对决后,徐凌彻底取代鲁迪·盖伊,成为了灰熊队实际上的新核。
盖伊不仅被大多数队友孤立,他自己也选择了自我封闭,主动切断了与团队的交流。整个更衣室里,除了老将埃迪·琼斯和迈克·米勒还偶尔与他说几句话,其他人几乎已与他形同陌路。
而此前与他称兄道弟的凯尔·洛瑞,更是迅速而公开地与他划清界限,在训练中频频向徐凌示好,其殷勤程度几乎到了谄媚的地步。
就在球队权力格局剧变之际,主教练马克·雅法罗尼正式向全队推出了他那套源自太阳、过去几年在常规赛中大杀四方的“七秒或者更短”(有时会缩写为SSOL)进攻体系。
于是,第一个致命问题随之浮出水面:灰熊队的史蒂夫·纳什在哪里?
没有纳什这样一位历史级的进攻大脑,却想打华丽的跑轰,就如同勇士没有库里却硬打传切,禅师的助手们没有乔丹、科比、奥尼尔却妄想玩转三角进攻——注定是东施效颦,徒劳无功。
而现实也迅速给予了沉重一击。贾里乌斯·杰克逊和凯尔·洛瑞在这套极度依赖一号位洞察力和支配能力的体系中,表现得极度水土不服。
贾里乌斯·杰克逊,本质上是一个被困在一号位身体里的二号位得分手。他骨子里渴望终结而非组织,习惯于攻击篮筐而非梳理进攻。在SSOL体系要求快速决策、精准出球的巨大压力下,他显得犹豫且迷茫,屡屡错过最佳传球时机,仿佛一位被强行推上指挥席的冲锋队长,完全找不到节奏。
凯尔·洛瑞的问题则更为根本。现阶段的他,无论技术还是球商,都远未达到支配这套复杂体系的高度。SSOL体系要求控卫在电光石火间阅读防守、指挥跑位、并用手术刀般的传球精准喂球,但洛瑞的传控能力尚显粗糙,决策也常慢半拍。他的优势在于拼搏和防守,而非在高速运转中完成艺术般的进攻创作。让他扮演“纳什”的角色,结果只能是状态尽失,一片混乱。
训练场上,进攻屡屡陷入停滞。快速的传导变成了频繁的失误,流畅的奔袭变成了混乱的单打。没有那个真正的发动机,SSOL这套华丽的体系,在孟菲斯变成了一台零件锈蚀、不断卡壳的机器。
五天过去了,马克·雅法罗尼彻底放弃了贾里乌斯·杰克逊和凯尔·洛瑞能够驾驭SSOL体系的幻想。
他直接找到杰里·韦斯特,语气急切地提出要求:“杰里,我们必须做一笔交易,引进一个真正能驱动这套体系的控卫。否则,所谓的跑轰根本无从谈起!”
问题在于,放眼整个联盟,能真正带动跑轰体系的控卫凤毛麟角。
史蒂夫·纳什?自然是非卖品,想都别想。贾森·基德?理论上可以,但新泽西篮网目前完全没有拆队的打算。克里斯·保罗和德隆·威廉姆斯?当然也是理想人选,但同样遥不可及。
在所有正值当打之年的明星控卫中,唯一一个似乎有可能通过交易得到的,就只剩下费城76人的安德烈·米勒。
然而,理智告诉韦斯特,现在绝非进行交易的合适时机。他们必须先用现有阵容打出一些样本,更重要的是,他们需要借此机会测试出徐凌的真正器量。
“马克,”韦斯特的声音沉稳,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意味,“交易窗口永远不会关闭,但看清一个人的机会却稍纵即逝。”
LOGO男的目光深远地望向训练场,继续说道:“我们为何不换个思路?既然没有现成的史蒂夫·纳什,为什么不尝试让伊莱更多地客串控卫,看看他能带来什么?我需要知道,在真正的压力下,他究竟能承担多少。”
“伊莱?”雅法罗尼的语气中充满惊讶,“让他来打控卫?”
韦斯特的回答却显得有些模糊不清:“他在大学时打过这个位置。”
事实上,并没有人怀疑徐凌的控球和运球技术是否达到控卫的标准。真正的疑问在于:一个选秀模板被定为科比、以强大攻击力著称的球员,如果真的转型打控卫,他究竟会像《灌篮高手》中的仙道彰那样,从中找到组织与传球的乐趣,还是像单核带队时期的乔丹一样,沉迷于疯狂刷取三双数据?
无论是哪种结果,似乎都值得一试。
灰熊队现在最不需要担心的就是犯错。
一支各方面都处于低谷的球队,无论怎么做都是向上,又何错之有呢?顶多只是向上的路径不对,但终究是向上的。
这个大胆的建议让雅法罗尼心中忐忑,但他最终还是接受了——毕竟常规赛尚未开始,谁又能断定,他们这位六千万先生不会像当年的LOGO男韦斯特一样,成为万里挑一、能攻善传的双能卫奇才呢?
就在各队紧锣密鼓备战新赛季之际,看似已完成重建的波特兰开拓者却突然传出噩耗:状元秀格雷格·奥登在训练中受伤,需接受微创手术,整个新秀赛季宣告报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