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婚俗 (第2/2页)
莽子这孩子勤快,早早的起床,先去屋里看了看父亲,眼看自己老爹出气多、进气少了,不由得叹了口气。
转头出来快速洗漱了一下,眼见两个妹妹还在慢腾腾的吃饭,连忙催促道:"快点吃,吃完上学去。"
莽子母亲叹了口气:"还上啥学啊?你爹眼看连晌午头都过不了了,闺女不在身边,人家该说你两个妹妹不懂事儿了。"
莽子一梗脖子:"咱家这情况谁不知道啊?要真是没良心,没孝心,我爹坟头柳树都长不知道多高了。
醒着的时候不孝敬,水米不进了在床前装孝顺有啥用?不去好好学习,我爹死都不会瞑目。
走吧,中午下学回家跑快点就行了。"
莽子母亲没再说啥,给儿子盛了一碗粥放在桌上,自己坐在一旁默默的掉眼泪。
"哎呀,妈您就别哭了,这些年还没哭够啊?人有生老病死,谁都免不了的。"
"我不是哭你爹,我就是心疼你。
人家都有个长辈操持家里的大事小事,到了你这儿,连个帮着拿主意的都没有。"
"咋没有?您不是我长辈儿?"
"我一个妇道人家,那能一样么?"
"怕啥?我师傅回来了,一会儿我就去看看他睡醒了没。到时候请我平安大哥过来坐镇,谁敢不给咱家面子?"
莽子母亲有些心动,仔细一琢磨,又有些犹豫了。
"你平安大哥他们那边啥规矩咱们也不知道啊,没什么忌讳吧?昨天你没问问?"
"顺嘴提了一句,平安大哥没说什么。"
"那就行,那我就放心了。"
农村的规矩,哪怕平日里关系再好,只要不是一家人,除非是职业干白事儿的,没有说主动往上凑的。
有些地方是这边老人咽了气,孝子贤孙不管多晚,都得放一挂鞭,讲明我家有事儿,然后第二天上门磕头报丧,人家才能出手帮忙。
报丧也有讲究,不能这边人还没咽气,那边就嚷嚷着让别人搭把手。着装避免大红大紫等艳丽的颜色,以黑灰白等素色为宜,神色严肃庄重,不进门,不坐,不喝水,讲完事情就走。
当人家家里近期有喜事,包括家里有孕妇,产妇,新婚夫妇,就不能再通知人家了。
路平安睡到日上三竿才醒,慢悠悠的洗漱了一下,准备去找点吃的。
刚出门没走多远,莽子一溜小跑到了跟前,扑通一声跪倒,吓了路平安一跳。
"莽子你咋了?快起来。"
"平安大哥,我爹早上没了,请您去搭把手。"
"那你直接说不就成了?吓我一跳。"
"这是老规矩啊,家里老人没了都这样。"
后世路平安老家那边卡的严,都不准土葬。随着乡镇城市化,等路平安长大以后,老人去世都是直接从太平间拉到火葬场,办个追悼会,哪里还有人磕头啊。
"需要我做什么?我不懂这边的规矩啊。"
"不需要做什么,屯子里有懂行的老人,他们会帮着安排好的,您就坐镇就行了。
需要的东西前段时间也都准备的差不多了,不需要特意准备什么了。"
"那就行,我去吃点东西,一会儿就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