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九章-反应 (第1/2页)
网络世界的涟漪,正以惊人的速度扩散成滔天巨浪。
苏晚萤在博物馆官网上投下的那颗深水炸弹,引爆了无数人内心的暗室。
“特别展览·M0719补录”的页面,成了一个无法言说的禁区,一个审判良知的电子断头台。
最初的访问量激增很快转为断崖式下跌,取而代之的是社交媒体上无数匿名的恐慌与猜测。
没人敢公开讨论自己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但那种被精准窥探的恐惧,像病毒一样在每个亲历者心头蔓延。
那张自动生成的、站在林秋棠病床前的照片,更是成了悬在他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那支空白的笔,仿佛随时会写下他们的名字。
与此同时,小舟正与尘封的过去搏斗。
蚂蚁留下的轨迹信息简洁而致命:“血型不符者,三人在场。”他几乎是瞬间就想到了当年的火灾现场。
混乱是最好的掩护,而医疗记录是篡改的核心。
他立刻调取了市第一医院七年前的火灾当晚值班记录,交叉比对后,两名护士与一名药剂师的身影从厚厚的档案中浮现。
这三人都在火灾后不久便以“个人原因”离职,从此不知所踪。
小舟明白,直接接触无异于打草惊蛇,他需要一个无法辩驳的铁证。
他将目标锁定在市血液中心。
林秋棠作为长期病患,一定留有存档血样。
然而,当他潜入档案室,面对的却是冰冷的数据库提示:目标样本,已于七年前按规定销毁。
意料之中的结果,却并未让他气馁。
他知道,销毁的是数据,是记录,但物理实物总有被遗忘的角落。
他避开监控,闪身进入零下八十度的冷藏库,寒气瞬间包裹全身。
他没有时间逐一排查,而是径直走向最底层那个积满冰霜的物理备份箱。
那是被遗忘了的区域,存放着许多标签脱落或记录不详的“废弃样本”。
他在一堆冻得硬邦邦的样本袋中,翻找了近半个小时,手指几乎失去知觉时,终于摸到了一枚孤零零的冷冻管。
标签已经模糊不清,只能勉强辨认出用油性笔手写的“A型 RH+”字样,登记号和姓名栏则是一片空白。
他将这枚唯一的希望送往一家绝对可靠的第三方检测机构。
二十四小时后,结果出炉。
当他看到报告上那一行文字时,全身的血液仿佛都凝固了。
此血样DNA序列与林秋棠的基因图谱匹配度高达99.8%,但血型检测结果,确凿无误地显示为A型。
而当年那份官方尸检报告上,林秋棠的血型被清清楚楚地记载为O型。
小舟猛然醒悟,这根本不是什么医疗失误,这是一场处心积虑的篡改。
他们自以为销毁了所有证据,却没料到,真正的杀人证据,就藏在这个最基础、最不起眼的数据错位里。
城市的另一端,阿彩的战场在地下。
她走入人潮汹涌的地铁通道,在通往市第一医院的换乘段墙面上,开始了她的创作。
她没有用颜料,也没有绘制任何具象的图案。
她的画笔是声波分析仪和特制的光敏涂料,她的作品是一组基于摩尔斯码和城市噪音节奏的抽象纹理。
那面墙看起来平平无奇,行人匆匆而过,无人为之驻足。
然而,这面墙是一个陷阱,一个只为特定猎物张开的网。
每当有脚步声的节奏、呼吸的频率与她预设的“恐慌”模型吻合——比如因心虚而加速的心跳,因紧张而急促的喘息——墙面涂料就会被特定频率的声波激活,反射出地铁通道内微弱的灯光,在经过的路人视网膜上投射出一句稍纵即逝的光影文字:“你当时也在场吧?”
更诡异的事情发生了。
一部分路过此地的乘客,手机会毫无征兆地自动播放一段仅有0.3秒的音频,那是手术器械在金属盘中碰撞的清脆声响。
声音极短,却尖锐刺耳。
终于,一个戴着金丝眼镜的中年男人在听到声音、看到光影的瞬间,心理防线彻底崩溃。
他双腿一软,当场跪倒在地,双手抓着头发,歇斯底里地嘶吼:“我不是主刀!我只是没说话!我什么都没做!”周围的乘客惊恐地散开,安保人员迅速冲来试图制止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