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古桥的“失败”与生态学的胜利 (第2/2页)
她死死盯着白板上的那几块石头,仿佛看到的不是桥墩,而是一组能够解开宇宙终极奥秘的密码。
下一秒,她猛地冲到白板前,一把从王浩手中抢过了记号笔。
她的手在轻微地颤抖,不是因为紧张,而是因为一个颠覆性灵感即将喷薄而出的极致兴奋!
“如果……”
她的笔尖重重地落在白板上。
“如果把我们生态箱里的水循环系统,看作一条微缩的、不断侵蚀河床的河流呢?”
“如果把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壤基质,看作是那座古桥脆弱的桥基呢?”
一句话。
仅仅两句话。
一个石破天惊的灵感,在所有人的脑海中轰然炸开!
之前所有的死胡同,所有的困惑,所有的失败,在这一刻,被一种来自完全不同领域的古老智慧,瞬间照亮!
他们不再是生态学者,不再是生物工程师。
他们是治水的工匠,是建桥的宗师!
“我明白了!”赵小海第一个反应过来,他一拍大腿,眼睛瞪得滚圆,“我们一直想怎么加固‘土壤’,但真正的问题是‘水’!是失控的水!”
“对!”陈勇也激动地站了起来,“我们用的是物理思维!不是化学,不是生物,是纯粹的物理结构思维!”
整个实验室的空气,被点燃了。
压抑和绝望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疯狂的、创造性的激情。
他们大胆地决定,将这种古老的水利工程物理思维,原封不动地应用到尖端的微缩生态箱之中。
行动!立刻行动!
团队立刻分工,林晓灵负责建模,她将王浩画的导流石结构进行了无数次数学优化,使其更适合微观流体环境。
赵小海根据不同植物的根系特点,规划出基质的区域划分。
王浩和陈勇则冲向了隔壁的精密制造中心。
他们启动了学院里最先进的光固化3D打印机。
淡蓝色的光束在树脂槽中精准地扫描、聚合,一个全新的、布满无数微小仿生“导流石”结构的河床底座,在数字模型的指引下,一点一点地被“打印”出来。
那是一个充满了奇异美感的造物,表面凹凸不平,布满了精心设计的沟壑与凸起,仿佛一块从远古河床上切割下来的、充满了智慧的化石。
当这个全新的“微型仿生河床”被小心翼翼地放入一个彻底清空的生态箱,铺上土壤,种上植物,并启动水循环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奇迹,在他们眼前上演。
水流经由那个布满微小凸起的底座,不再是横冲直撞的破坏者。它被无数个微型“导流石”温柔地梳理、引导,变得平缓而稳定,如同山间最温柔的溪流,滋润着每一寸土壤,却不带走一粒尘埃。
水土流失,这个困扰了他们近一个月的梦魇,被降到了理论上的最低值。
土壤中的微生物环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稳定。
三天后。
A-3号实验室的气氛庄重得如同发射场。
李卫民院士亲自到场监督。这位在生态学领域泰斗级的人物,表情严肃地看着眼前那个正在稳定运行的玻璃箱。
所有项目组成员,都围在主控台前,心脏几乎要从喉咙里跳出来。
他们的目光,死死锁定在个人终端的计时器上。
71小时59分58秒……
71小时59分59秒……
72小时00分00秒!
时间跳过那个关键节点的瞬间,主控屏幕上,一个代表着生态系统健康的绿色提示框,猛然弹出!
【生态系统稳定运行!】
【各项生理指标正常,物质循环已进入良性闭环!】
整个实验室先是死一般的寂静。
下一秒,震天的欢呼声,如同火山喷发,瞬间冲破了屋顶!
“成功了!”
“我们成功了!!!”
赵小海一把将身边的王浩紧紧抱住,这个来自大山的少年,第一次在众人面前哭得像个孩子。
林晓灵靠在白板上,看着那张画着古桥和导流石的草图,笑了。那是一种卸下所有重担后,发自内心的、灿烂无比的笑容。
这一次的成功,不仅仅是攻克了一个技术难关。
它像一柄重锤,狠狠地敲在每一个年轻学子的心上,让他们深刻地体会到——
真正的创新,从来不被学科的围墙所禁锢。
它往往就诞生于那些意想不到的、跨越了时空与领域的知识碰撞之中。
古老东方的水利智慧,在千年之后,于一座尖端科技的实验室里,拯救了一个微缩的未来世界。
这就是龙河大学。
这就是,属于他们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