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总工的质问,你这是纸上谈兵! (第2/2页)
【卧槽,大BOSS来了!这气场,比刚才那些专家强太多了!】
【完了完了,校长这下碰到硬茬了,这老专家一看就不好糊弄,眼神跟刀子似的。】
李卫民对周遭的反应置若罔闻。
他迈开步子,径直走到设计图前,伸出一根指节粗大、布满老茧的食指,却没有触碰屏幕,只是虚空一点。
那根手指,此刻在众人眼中,比审判官的法槌还要沉重。
他抬眼,目光直刺何宇,一场堪称拷问的质询,就此展开。
“年轻人,我问你第一个问题:生态建模。”
他的语速极快,专业术语密集得如同暴雨,劈头盖脸地砸下来。
“你的设计图很漂亮,但任何生态改造都必须建立在精准的数据模型之上。
我问你,这片山谷超过五百种维管植物、上百种鞘翅目昆虫,以及它们背后更复杂的菌落、线虫、环节动物构成的微观生态圈,你对它们的生态承载力阈值做过精确计算吗?”
“你的数据来源是什么?模拟周期是多久?交叉验证的模型有几个?”
“第二个问题:水土保持。”
他根本不给何宇任何思考或回答的间隙。
“大规模施工必然会破坏原始地貌,你设计的垂直绿化墙和屋顶花园,看起来很美好。
但南何省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强度降雨引发的瞬间坡面径流量,你计算过吗?
你设计的植被根系固土能力,能否抵御百年一遇的暴雨冲刷?你的坡面径流系数和土壤侵蚀动态模型,在哪里?”
“第三个问题:长期衍化!”
“第四个问题:基因池污染……”
李卫民一口气,从生态建模、水土保持、长期衍化、基因池污染、微气候影响、物种迁徙廊道有效性、后期维护成本等七个最核心、最专业的角度,对何宇的方案发起了风暴般的质询。
每一个问题,都像是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刺向方案最可能存在的软肋。
每一个问题,都充满了不加掩饰的挑战性。
站在一旁的专家团,额头上已经渗出了细密的冷汗。
他们的脸色由白转红,又由红转青。
他们惊骇地发现,李总工提出的这些问题,任何一个单独拎出来,都足以成为一篇博士毕业论文的核心课题。
别说回答,他们中很多人甚至连问题本身都需要消化半天。
而现在,这七座大山,被浓缩在短短一分钟内,全部压向了那个还站得笔直的年轻人。
会场的气氛,压抑到了极致。
所有人的目光,无论是现场的,还是直播间里的,都死死地聚焦在何宇的身上。
等待着他的“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