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5 章 准备反击1 (第2/2页)
2. 隐性圈子识别: 通过分析内部系统登录的时间规律、访问特定资源的IP关联性、甚至食堂消费记录的共现频率,尝试模糊识别出可能存在的小范围、非正式交流群体。
这个过程持续了几乎一整天,李毅飞就像一位极具耐心的矿工,在数据的矿脉中仔细甄别、筛选。
所有的查询请求都被打散、伪装成正常的系统维护流量,数据包经过多重加密和随机路由,最大程度避免触发任何异常检测警报。
华灯初上时,初步筛选出的名单上有二十余个名字。
李毅飞没有急于行动,他需要进一步的精炼和风险评估。
他调取了这些人的详细档案、家庭关系、主要工作经历,并尝试关联其在外部网络空间(如当时流行的专业论坛、QQ空间日志等,通过匿名代理和技术手段规避追踪)可能留下的“数字脚印”,观察其关注的社会话题、偶尔流露出的情绪倾向,进行侧面印证。
经过数小时的交叉比对和深度分析,三个最具潜力的目标逐渐清晰:
1. 赵伟: 原市局刑侦支队副支队长,公认的破案能手,性格刚直。
三年前因坚持深挖一起隆盛矿业运输车队涉黑伤害案,与张立军发生正面冲突,后被明升暗降,调至郊区分局任排名靠后的副局长,彻底边缘化。
内部论坛曾有匿名帖子为其鸣不平,但很快被删除。
其子在校期间与隆盛矿业某高管之子发生冲突,结果不了了之,家庭对此颇有怨气。
2. 孙强: 市局网安支队核心技术骨干,性格内向,技术精湛,负责多个关键系统的维护。
但其妻子经营的一家小广告公司,曾因拒绝隆盛矿业下属公司远低于市场价的合作要求,遭到一系列不正当竞争打压,生意一落千丈。
孙强曾试图通过正常渠道反映,但石沉大海,内心积郁。
3. 周海(老周): 市局督察支队资深督察员,还有半年退休,是局里有名的“老倔头”,原则性极强。
曾多次依据规定,对张立军几名亲信干部的违规违纪行为提出严肃的督察建议,但均被以“顾全大局”、“缺乏证据”等理由压下。
因其资历老,且行事磊落,张立军虽厌烦却也拿他没什么太好办法,只能将其晾在一边。
近期其老伴罹患重病,医疗开销巨大,家庭负担沉重。
这三个人,各有优势与风险:赵伟动机强烈,具备刑侦经验和一定的领导力,但目标较大,易被关注;
孙强身处技术关键节点,能提供内部信息通道,但性格偏软,需要有效激励和引导;
老周立场坚定,临近退休顾虑少,督察身份便于调查,但个人能量有限。
李毅飞深思熟虑后,决定将赵伟作为首要突破口。
理由在于:赵伟受过显著打压,反弹意愿最强;
其刑侦背景和原副支队长的身份,一旦争取过来,对瓦解张立军在核心业务部门的控制力具有标志性意义;
而且,他有独立行动能力和一定的资源。
接下来是最关键且危险的一步:如何安全接触?
直接见面风险极高,极易被张立军的眼线察觉。
必须创造一个“自然”且难以被干扰的机会。
李毅飞的目光落在了日程表上——三天后,市里将召开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工作会议”,规模较大,各分局、局直各单位一把手和部分副职均需参加。
一个基于“阳谋”的计划在他脑中迅速成型。
他拿起内部电话,打给办公室主任周建斌,语气平和却不容置疑:“周主任,关于过几天的全市综治会,我看了初步议程,觉得还可以更充实一些。
除了主要单位发言,我想增加一个随机点名环节,听听更多基层一线同志,特别是那些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副职领导干部,对当前综治工作,尤其是化解涉矿纠纷、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真实看法和具体建议。
时间不用长,每人五分钟左右,重点谈问题和思路。”
李毅飞略微停顿,仿佛在思考名单,然后自然地说道:“比如,郊区分局的赵伟副局长,以前在刑侦支队干过多年,处理过不少复杂案子,对这类问题应该有独到见解。
通知他一下,让他重点准备准备。
我们要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嘛。”
这个安排,完全符合政法委书记的职责和会议常规,属于正常的领导工作方法创新。
这就是阳谋!王卓和张立军即便心中起疑,也找不到任何正当理由来反对。
如果他们强行阻止,反而显得心里有鬼,会引人猜疑。
与此同时,李毅飞开始了更精细的技术准备。
他通过技术手段,获取了一个完全匿名、无法追踪的预付费用手机号码。
然后,他精心编写了一条极其简短的加密短信,内容大意是:“综治会后,主楼东侧一楼男卫生间,最里隔间。
事关范建国案与你前程。信否由你,来否在你。”
这条信息被设定为仅在会议当天,确认赵伟进入会场后,通过一个经过多个海外节点跳转、加密的匿名短信平台发送到赵伟的一个非工作常用手机号上。
发送动作将由程序自动执行,且发送后即焚毁所有日志,确保无迹可寻。
完成这一切部署,李毅飞才缓缓靠向椅背,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
技术手段如同暗夜中的利刃,为他悄无声息地撬开了信息壁垒,精准定位了潜在的盟友;
而官场上的阳谋,则如同聚光灯下的舞台,为他创造了合情合理、难以拒绝的接触机会。
一明一暗,相辅相成。
接下来,就是静待会议召开,观察赵伟的反应,看这条精心投下的诱饵,能否引来第一条敢于冲击铁幕的大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