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1 章 流年似水 (第2/2页)
同样,在宗老师和陈院长的帮助下,他也接触了法学系统内的一些关键人物。
李毅飞头脑清醒,深知这个体系庞大复杂,现阶段的目标是建立基本的联系和沟通渠道,为未来可能的交集打下基础。
李毅飞始终惦念着老家安阴的父母。他多次想接二老到京城生活,但父母习惯了家乡的闲适和邻里关系,婉拒了。
他理解父母的选择,不强求,却为家人的长远生活做了周密安排。他在江省省会和日后可能常去的魔都,分别购置了位置优越的房产,既有郊区别墅也有都市大平层。
同时,为了妹妹将来能在市区接受良好教育,他征得父母同意后,在安阴市区购置了两套学区房。
参加中央机关选调生考试,是李毅飞深思熟虑后的决定。他向一直关心他的伊院长郑重汇报了这个选择。
伊院长眼中满是欣慰和期许,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好考,拿出真本事。学校的推荐,院里和学校一定全力支持!”这份沉甸甸的信任,既是动力,也让他倍感责任。
安顿好一切,李毅飞全力投入选调生考试的最后冲刺复习。他那“过目不忘”的天赋,在经年累月的高强度系统学习下,被磨砺得更为强大。
思维更敏捷,理解更深入,逻辑更清晰,融会贯通的能力显著提升,他全身心投入,最后的拼搏从未松懈。
毕业季来临。李毅飞迎来了他学术生涯中最具挑战性的一天——经济学、医学、法学,三门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在同一天依次进行!
答辩现场气氛庄重。来自三个领域的顶尖学者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审视着眼前这位年轻人。四年前的高考状元,如今要跨越三座学术高峰。
经济学答辩中,他解析宏观经济模型条理分明,微观数据分析精准,对全球经济与中国发展的见解独到深刻,显露出经世济民的潜力。
医学答辩时,他尽显严谨的科学家素养,理论联系实际,逻辑清晰,论据扎实;跨学科背景让他在健康经济、医疗政策等议题上视角格外开阔。
法学答辩里,他的法理功底和对中国法治道路的理解充分展现,论述既有理论高度,又贴合实际。
每一次答辩结束,经过委员会评议,结果都是高度评价和一致通过。当最后一门法学的结果宣布,会场响起持久而热烈的掌声。
这掌声,是对三份厚重学术成果的认可,更是对他在四年间以惊人毅力同时攀登三座知识高峰的致敬。
“天才”的赞誉他当之无愧,但了解他的人深知,这光环背后是无数个不眠之夜和耗尽的笔芯。
博士帽上的流苏被庄重拨到左边,象征着他完成了一段非凡的学业征程。
然而,对李毅飞来说,这不是终点,而是新征途的起点。中央选调生考试,那扇通往为国效力舞台的大门已经敞开。
他收拾好陪伴四年的书籍笔记,也整理着燕园赋予的最宝贵财富:深厚学识、积累的人脉,以及心中日益清晰的家国责任感。
李毅飞深知,燕园给予的不仅是知识光环,更是“为生民立命”的使命召唤。前路或许漫长,但他已带着四年淬炼的意志和满身所学,目光坚定地迈向那片等待他耕耘的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