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 章 决定命运的考试 (第1/2页)
六月的太阳悬在头顶,灼热地烘烤着县城。空气凝滞,没有一丝风,柏油路面蒸腾起扭曲的热浪,整座城像被扣在闷热的蒸笼里。
天空挂着几片懒洋洋的云,挡不住丝毫暑气。就在这样让人喘不过气的天气里,李毅飞的心头却意外地平静。
他知道,那个被无数人称为命运分水岭的日子——2007年高考,终于来了。
对李毅飞这样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高考的分量太重了。
它是看得见的希望,是父母眼中孩子跳出眼前生活的唯一跳板。
考试前一天,母亲搓着手,小心地问:“小飞,明天…要不爸妈送你去考场?就在外面等着,安心些。”
李毅飞看着父亲鬓角新添的白霜,母亲眼角的细纹,心里一暖。他咧嘴笑了笑:“真不用,妈。县城巴掌大,我熟得很。你们去了也是在外头干晒着,多遭罪。在家歇着,等我考完回来吃您做的饭。”声音带着少年人特有的清朗。
老李夫妻俩对视一眼,没再坚持。孩子上高中后,主意越来越正,成绩也争气。他们明白,不添乱,就是最大的支持。
六月七号,天刚透出点鱼肚白,李毅飞就醒了。他轻手轻脚爬起来,在小区空地上活动开手脚,轻微的热身让额头很快蒙上一层细汗。
回家冲了个凉水澡,整个人彻底清醒过来。吃过母亲做的热腾腾的鸡蛋面,他拎起那个半旧的帆布袋出了门。运气不错,没等两分钟就拦到了一辆贴着“爱心送考”标语的出租车。
考场设在县一中求知楼三楼,高二(3)班教室。他家离一中不远,出租车十分钟就到了。
校门口已经聚了不少学生和家长,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混合了紧张、兴奋和汗水的味道。李毅飞深吸一口气,捏了捏装着准考证、身份证、几支削好的2B铅笔、橡皮和黑色签字笔的袋子,随着人流走进校门。
找到13号座位坐下,教室渐渐被填满。监考老师声音平板地宣布着纪律,指挥大家把书包水杯堆到讲台前。信号屏蔽器发出低沉的嗡鸣,角落的摄像头红灯一闪一闪,像沉默的眼睛。
离正式开考还有三分钟,试卷袋被当众拆封,试卷和答题卡分发下来。教室里只剩下纸张翻动的窸窣声。
李毅飞拿到卷子,习惯性地先翻页检查有无缺损,确认无误后,才一笔一划填好姓名考号。目光扫过一道道题目,他紧绷的肩膀渐渐松弛下来。两年高强度的复习,那些字句、公式像是刻进了骨子里。
“叮铃铃——”铃声尖利地刺破寂静。霎时间,教室里只剩下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汇成一片低沉的潮响。李毅飞写得很快。填空题、诗词默写、阅读理解……答案几乎是本能地从笔尖流淌出来。
才过了四十分钟,面前的卷子就只剩下作文那片空白。得益于长期的练字,他答题卡上的字迹清晰工整,像印刷体一样规矩。
作文题是“怀想天空”。他盯着题目看了半分钟,眼神放空了一瞬,随即提笔。破题,立意,思路在脑子里清晰成形,笔尖便流畅地移动起来。
不到半小时,一篇结构完整、内容充实的作文已经完成。虽然分数难料,但凭经验,他觉得语文这一门,发挥得相当不错。
交卷的铃声再次响起,第一场考试结束。李毅飞随着人流涌出教室,炽烈的阳光兜头浇下。
他眯了眯眼,脚步轻快地往家走。午饭是母亲特意准备的清淡饭菜。饭后他强迫自己小睡了一会儿,养足精神应对下午的数学。
三天的时间,在笔尖的沙沙声和翻卷子的哗啦声里,过得飞快。当最后一门考试的结束铃声终于敲响,整个考场里响起一片长长短短的呼气声。
紧绷的弦骤然松开,有人瘫在椅子上,有人开始兴奋地小声交谈,更多人脸上是卸下重担后的茫然和疲惫。无论结果如何,这场漫长的煎熬总算结束了,许多同学已经开始计划着假期要去哪里疯玩。
但李毅飞走出考场时,心里那根弦并没有完全松开。高考结束,对他而言只是另一个起点。回到家,他把自己关在房里,对着回忆估算分数。
语文、数学、理综、英语……一道道题在脑海中复盘,分数一点点累加。最终他得出一个保守的估计:总分应该能在740分以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