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下女主们的戏份,和李古城到底要干什么(此章免费) (第1/2页)
看到有读者反馈老刘的戏份过多,担心接下来变单女主小说。
呃,这个大可不必,这本书一直都是多女主。
而且,这书是以李古城为主要视角和线索而展开的,李古城这一段时间跟谁合作,谁的戏份就会更多。
这一段之所以老刘戏份多,一来是因为她的确是女一号,戏份相对更多;二来是因为她这条主线会引出后续一连串的大风波;
三来,是因为这一阵李古城跟老刘合作较多,再加上老刘这人拍完一部戏就会歇好一阵,大把时间在家抠脚,因此有时间有精力有意愿粘着李古城。
不像大蜜蜜这个事业逼,一天到晚泡在剧组。
其他人,一年两三部戏,基本上时间就塞得满满当当的,只要不跟李古城合作,就很难出现在李古城的戏份里。
所以有人问,小毛呢?这么好的姑娘,怎么写没了?
兄弟,真不是我把她写没了,而是以小毛现在的能力、人气,没办法和李古城合作。
李古城能亲自给她拍一部《鬼来电》,这在起步初期是可能的,可发展起来后,李古城迅速走向国际化,小毛同学就无法适应李古城的节奏了。
遍观全国,能适应李古城发展节奏的,只有四旦双冰而已。
小毛同学肯定不会写丢的,她是李古城最重要的家人陪伴,是他的避风港。
只是,她需要有自己的戏要拍,她得自己去练级,李古城下的都是高端副本,她号等级太低了,跟不上。
同理,铁子同学也是一样,而且,这姐前期是话剧咖,她的老师在力推她走人艺的路子。
她也的确天赋异禀,凭借莫言编剧的《我们的荆轲》,成为人艺历史上最年轻的女主角。
铁子是个聪明人,她有自己的规划。
这一点,后文会有交代。
另外,相信看到这里的读者应该发现,这本书除了有一个狗系统,以及对时代做了一定架空之外,其他的我都是尽量按照真实的来写的。
包括出场的各种真实人物、(包括那个查孔议长也是真实人物,只是我找不到他的照片)其人物本身的性格、故事中的真实案件等等……
这些人出场以后,与主角发生纠葛或者矛盾,他们就会按照各自性格而有各自的行动。
事实上,老刘的戏份基本上这两天就会告一个段落,接下来主角会召开年会,总结李古城辉煌的2009年,随后开始《破墓》的拍摄。
小粉丝们、韩孝周和林允儿等人的戏份会集中上场。
随后,因为《破墓》的上映,彻底破坏了半岛电影圈导演们的生态环境,从而引来半岛导演圈层的疯狂反扑。
半岛线因此引爆,开启李古城驯服韩流,一点一点的抽空半岛影视圈资源的资本征服之路。
但想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难的,因为留给李古城的时间太少了。
韩流在2011年就将彻底起势,并再也难以遏制。
其中代表就是金秀贤的《来自星星的你》,这部剧代表着韩流2.0时代的巅峰到来。
随后韩流的综艺、电视剧、电影、歌曲如井喷一般疯狂外溢,迅速攻占东南亚市场。
然后开始以东南亚为跳板,向欧美不断辐射猛攻。
为什么要拿下韩流呢?这个道理我之前已经不止一次说过了,这里就不再说了。
对于李古城费尽心力想要干什么,我想,对于主角一个从2025年穿越过来的老登来说,一开始他可能想的是先保住自己。
然后是发展壮大自己,可当他发展到全国环顾一圈,发现自己无敌了以后,他想要做的自然更多,野心自然更大。
否则,发展到2025年,自己所有的事业,随着华夏影视行业的大环境崩塌而崩塌,那有啥意义呢?
李古城穿越前,华夏影视行业崩了,穿越后,行业又崩了,那老登不是白穿越了吗?
作为一个2011年入行的从业者,我一直在思考的就是,李古城从2007年穿越回去,有没有办法拯救崩塌的华夏影视圈?
思来想去,我总结了一下,华夏影视圈崩塌得这么快,有几个原因。
1、由于不断收缩的过审机制,导致内地一直没有建立起好的类型片环境。
好的类型片可以解决演员、导演、从业人员的就业与锻炼途径。
为什么大家都说演员的演技逐级下滑?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演员锻炼的机会变得更少了。
由于题材越来越收紧,导致给劲的题材都是敏感题材,大多数人不敢碰,大家就只能砸明星、砸场面。
这样的结果就是银幕上来来回回就是那些人,小成本电影数量的不断减少,导致新人演员、新人导演等幕后人员很难得到充分的锻炼机会。
2、互联网资本的入局,最终形成全产业链垄断,所有电影人全部沦为B.A.T的打工人。
至于这一点,书中我说的也挺多了,就不再多说。
只说一点。
互联网资本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互联网资本没有情怀,没有人情。
以往的电影公司,往往会说,我们拍3部赚钱的商业电影,我们再拍1部不赚钱的艺术电影。
互联网控制后的影视公司呢?
对不起,没有这些,因为一切都数据化了,都KPI了。
也许有些人一开始是有人情有情怀的,可是在残酷的市场面前,他们很快就会屈服于KPI。
最经典的案例就是《斗战神》,一开始不也是雄心壮志么?可结果怎么样?
互联网的大数据是最残酷无情的,普通人无法想象腾讯视频一个组下面,一个月有100多个项目,惨烈比稿,最终胜出两三个是什么个生存环境。
普通人也无法想象在大数据时代,那些身居高位的视频网站的大佬们会被异化成什么样。
我跟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的一些大佬们也打过交道,甚至他们的微信我都有。
说实话,都是很优秀的人才,都有各自的情怀。
可在工作上,他们不敢有情怀。
因为他们要面对非常可怕的KPI,要面对互联网那种杀得红海一片的残酷生存环境,他们不敢冒这个险。
所以,电视剧行业进入平台垄断期后,所有项目一定要先通过平台的审核,才敢有人继续往下拍摄。
电影行业呢?
对不起也是一样的,B.A.T会审核你的项目,根据大数据告诉你,你这内容年轻观众会不会喜欢,然后让你调整。
我就被调整过好多次。
什么?你找其他的投资?
那问题来了,大导演不愁投资,咱不去聊它。
缺投资的人,固然是容易找投资的,可8亿事件爆发后,热钱迅速退潮,影视行业以土崩瓦解的速度被B.A.T整合垄断。
这时候,你想找钱,你就得服从BAT的大数据。
如同有些读者所说,李古城为什么要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搞七搞八?
原因很简单,因为李古城的时间太少,他必须在最快的时间吸取足够的资源,变成足够强大的资本方,才能够对抗B.A.T,对抗海外资本。
你光拍电影厉害,那是绝对不够的,到时候无非是沦为平台的高级打工仔而已。
说好听点,资本注资你成立工作室,听起来不错,咱还占大头呢!
可到头来,你的下游全卡在对方手里,生死全是对方一念之间。
你的确可以靠着先知资本活得很好,成为大导演了,资本还得求着你拍好片。
可重生一趟,光顾着自己了,能救一下2025年要死不活的华夏影视吗?
照传统方法这样干,救不了一点!
原因很简单。
老谋子一年拍7部电影,他救了华夏电影吗?
不仅没有,老谋子反而成为了给华夏电影棺材板,钉上钉子的那个“帮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