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1/2页)
照例来和大家聊一聊这本书的创作想法。点进来的大大们不难看见这本书的标签里有一个“海洋文学”。海洋文学这个词看起来离我们很远,可能在网文里,大家更多是在女频一些“重生XX年代,我在海岛XXX”,又或者是男频历史文里看到“海岛”这个词。
今年4月参加北京青年文学协会的活动时,被抓起来进行了一个小发言,思来想去起了个小题目《丝韵瓷光越千年,碧海蓝天谱新篇》。
活动是关于“泰兴号”沉船的,而“沉船”一直是“海洋文学”的一大主题。我当时先去搜索了一些有关于“泰兴号”沉船的内容。“泰兴号”的沉没是历史的遗憾,却也同样是历史留给后人的遗产。沉船被发现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既往的繁荣,向世人展示了那一时期出海瓷器制作技艺的精美,也同样可以在当下时代为我们带来极强的“民族共同感”、“民族凝聚力”,将我国“一带一路”的历史传承性积极的展示在了世界面前。
因为个人创作的作品主要是和非遗相关的这些内容,所以在了解到“泰兴号”沉船的时候,我的视角可能更多聚焦在了福建德化瓷这里,德化瓷烧制技艺在2006年就已经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一直是外贸的重要输出品,同时也在现代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所以就紧接着想到:创作海洋文学专题的作品的时候,同样也可以将“沉船泰兴号”与“大船福建舰”,“历史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两对固化的与活态的内容结合起来,可以很好让以此为题的“海洋文学”创作更具有生命感和活力,可以同时将历史的纵深、海洋资源的重要意义、时代发展的旋律更好的展现。
与“泰兴号”沉船息息相关的“海上丝绸之路”比起“路上丝绸之路”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包括我们历史课本上提到的要少一些,但我们都知道“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税收支撑了南宋很大一部分的国库,比如我自己在创作2023中作协扶持的网文项目《一梭千载》的时候,也是将丝绸“杭罗”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出海相结合,女主通过自己的努力看着装在船上的货品乘风破浪,运往更广阔的天地。
那么放到瓷器上面,也是一样的道理,无论是“经济利益”、还是出海的“风险”,它的节奏和情绪带动都是很适合融入到网文的环境里的。
而当我的视角放到沉船相关的闽南地区的文化上来的时候,我同样想到了咱们一些非“技艺”性质的非遗,比如列入人类非遗的“妈祖信俗”。妈祖信俗是中国海洋文化的代表,相关的传说、科仪在两岸关系、世界范围内华人华侨的团结上都有重要的意义,显然不失为一个目前书写相对较少的切入题材。再结合刚刚提到德化瓷、“大船”福建舰、“沉船”泰兴号。
再结合我平时的兴趣爱好,以及一些身边朋友从事的行业,就想到女主的职业可以特殊一点,比如一些和浙闽地区民间信俗相关的非遗传承人,并不必纠结在经常去写的传统技艺类的传人,而男主这边可以是想要去加入海军的大学生,或者已经在部队服役的人设。
那么当题材扩展和深入到沿海地区文化、海洋资源,这些都是都是很适合对于两岸“文化一脉相承,中国只有一个”的集中展现,而海洋一直起到沟通周边国家、沟通世界的重要作用,如果能够将作品很好的嫁接在一些“爽感”和“拉扯感”很强的内容上,针对东南亚国家、欧美国家的出海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作输出,想必也是网络文学出海的一个新的重要窗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