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风起云涌(求收藏月票推荐票求追读) (第1/2页)
“阿海,立刻通知所有油塘、蓝田及可能受影响的流动点,立刻停售这批芝麻糊!
已经卖出去的,只要有顾客提出来,无条件全额退款,加送一碗免费糖水,亲自道歉,态度要好!损失我们认!
第二,通知顺达物流,把这批次所有已配送但未售出的货,全部召回!一勺都不能再出现在市面上!”
他语速极快的安排着。
此时不是犹豫的时候,每多耽搁一分钟,造成的不良影响就越大。
必须立刻把因芝麻糊苦味引起的品牌声誉危机扼杀在萌芽状态。
“第三,马上查!原料、工艺、设备、操作员......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给我过筛子!强哥,你亲自盯着,我在这里等结果!”
“是!文哥!”高振海转身就跑,传达陈秉文的指令。
随着高振海离开,厂房内的气氛几乎凝滞。
“老板,这事蹊跷!”钟强放下手里正拿着的勺子,眉头紧锁。
作为技术负责人,产品质量问题与他有直接联系,这个时候他必须开口向陈秉文说明情况。
“这边设备参数与长沙湾厂一模一样,虽然都是二手设备有点旧,但我也亲自带人调试到最佳状态。
而且,在大规模生产之前,我们都进行了试生产。
没理由味道差别这么大,尤其这股隐隐的涩苦味,根本不该有!”
“你带上所有班组长和质检员,把观塘厂今天生产芝麻糊的所有批次原料,从仓库里的芝麻、糖、水,到生产线上用过的搅拌铲、桶、锅,全部检查一遍!
生产工艺记录、操作工排班表、设备运行记录,全部拿到办公室!
我要看到从原料入库到成品装桶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经手人、每一个时间点的记录!
还有,马上用同样批次的原料,严格按照标准流程,再做两批次对照品出来!我要对比!”
说完,陈秉文转身大步走向观塘厂那间简陋办公室。
他要在这里亲自调查,直到把芝麻糊发苦的问题查清。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观塘厂的气氛紧绷到了极点。
办公室桌子上、地上堆满了各种记录本、原料样品袋、空碗和写满数据的纸张。
空气里混杂着芝麻香、纸张味和浓浓的焦虑。
钟强带着几个骨干技术员,双眼通红像梳篦子一样反复核查着每一项记录。
“老板,芝麻是三日前从同一家供应商进的货,与长沙湾厂用的是同一批,没有任何氧化霉变迹象!”
钟强指着摊开的报告,声音沙哑,“糖,同批同源。”
他又翻到生产记录,“工艺参数,浸泡时间、研磨细度、熬煮温度、时长、搅拌速度......”
他的手指划过几个关键控制点,“所有记录值都在标准范围内波动,和长沙湾厂的记录分毫不差!
操作工都是熟手,培训后考核上岗的,操作过程全程有班长监督,没发现违规!”
为了验证,钟强甚至当着陈秉文的面,亲自用封存的同一批芝麻和糖,严格按照流程重新操作了一遍。
小锅里的芝麻糊散发着浓郁的香气,出锅冷却后,钟强第一个舀起一勺,仔细品尝,眉头紧锁,又递给陈秉文。
陈秉文抿了一口,舌尖细细分辨,香滑、绵密、甜度适中,正是熟悉的标准味道!
“味道正常!”钟强的语气带着一丝困惑,又有一丝更深的无力。
那为什么送到顾客手里的就变味了?
所有的证据似乎都指向一个结论:原料没问题,流程没问题,执行没问题。
但摆在面前的事实却是,召回的芝麻糊样品,散发着熟悉的芝麻香气中,确实夹杂着一丝令人皱眉的、挥之不去的苦涩底味。
召回的芝麻糊足有二十四桶,堆在墙边,却像一堵耻辱墙,刺激着观塘厂每一个人的心。
包括陈秉文,观塘厂的每一个人都尝过了,确实在芝麻的浓厚和砂糖的甘甜中夹杂着若隐若现的苦意。
原料同源、工艺一致、设备无异常......所有常规排查的线索都断了。办公室里的气氛更加凝重,仿佛陷入死局。
陈秉文端起那碗有问题的芝麻糊,又尝了一口。
那丝若有若无的苦味,顽固地停留在舌尖。
他又喝了一口长沙湾的芝麻糊,浓郁、香滑、纯粹的甜香。
差异如此明显,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陈秉文的目光无意识地扫过窗外的景色。
远处,巨大的工业烟囱喷吐着灰白色的烟雾。
他的目光落在远处水塔模糊的轮廓上,一个念头如同闪电般划过脑海!
他猛地转身,几乎是吼了出来:“水!是水的问题!”
办公室里所有人都愣住了,目光齐刷刷看向他。
钟强下意识地反驳:“老板,水?我们用的是市政自来水啊,观塘和长沙湾不都是港岛供水系统吗?
应该都是一样啊!而且我们煮东西,水都是烧开的......”
“理论上一样,不代表实际一样!”
陈秉文打断他,直接说道:“港岛各区水质受污染程度、管道老化情况、水厂处理工艺的微小差异,都可能影响最终口感!
尤其是观塘这种老工业区,水质偏硬、矿物质含量高或者有污染渗入的可能性更大!
这股苦味,很可能就是某种矿物质或者消毒副产物残留造成的!”
这个想法大胆而颠覆,之前从未有人将目光投向最不起眼的水源。
“立刻验证!”
陈秉文没有丝毫犹豫,果断下令,“既然小锅模拟工艺找不出问题,那就重新按照工艺流程,现场大批量熬制。
就用同批次的芝麻,哪怕这一锅芝麻糊全部浪费掉,也必须把问题根源给我找出来!”
他的声音斩钉截铁,带着不容置疑的果决。
大批量熬制芝麻糊,一次就能生产十桶,如果有问题,一次就要损失近三千元。
不过,现在已经不是考虑三千元得失的时候,找出问题的原因才是陈秉文最想要的。
一声令下,刚刚沉寂的观塘厂瞬间又忙碌起来,但气氛已截然不同。
虽然还不能最终确定到底是不是水的问题,但至少有了怀疑对象。
工人们动作麻利地取来原料,按照标准流程清洗、浸泡、研磨。
巨大的不锈钢蒸煮锅被重新启动,自来水哗哗注入锅中。
陈秉文亲自站在锅边,紧盯着水位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