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山林暂隐匿,残部清点毕 (第2/2页)
第二节 核点余存
矿洞的篝火在午后变得温顺,舔着架在火上的陶罐,里面煮着的野果粥发出咕嘟的声响,清甜的香气弥漫在洞内,让每个人的脸色都好看了些。朱天林坐在火堆旁,看着文相用炭笔在竹简上写写画画,老大人的手指还在微微颤抖,却把每个字都写得工工整整。
“天林,你来看看。” 文相把竹简递过来,上面列着密密麻麻的条目:“人员:文相 1、朱天林 1、弓箭手 1、书生 1、民妇 1、孩童 1、山民 12,共计 18 人”“物资:糙米 3 斤、盐 1 斤、草药半袋、清水 5 罐、武器(长柄刀 1、铁簇箭 3、短刀 2、长矛 1)”,最后用朱砂标注了行小字:“残旗 1 面、布防图 1 卷、青铜令牌 1 枚”。
朱天林的手指划过 “18 人” 的字样,心里突然一沉。从聚义坪出发时是 27 人,现在只剩 18 个,落马坡牺牲的 9 个弟兄,连名字都没能完全记全,只有书生新兵刻的那些木牌,还插在聚义坪的空地上,等着没人知晓的重逢。
“能活下来就是幸事。” 文相像是看穿了他的心思,把块烤好的野兔肉递过来,“张都尉常说,打仗就是这样 —— 能把活着的人带回来,比什么都强。” 老大人的目光落在 “残旗 1 面” 上,突然笑了,“至少这旗还在,只要它还在,咱们就不算输。”
朱天林咬了口野兔肉,粗糙的纤维刮着喉咙,却带着踏实的肉香。他的灵力感知扫过洞内的每个人,文相的灵气虽然虚弱,却比在落马坡时稳定;书生新兵的灵力里多了丝坚韧,不再像之前那样怯懦;弓箭手的气息里带着兴奋,显然还在回味刚才斩杀腐骨蟒的惊险。
“山民说附近有种‘血藤’,能治刀伤。” 老猎人蹲在火堆旁,用树枝拨了拨陶罐,“我带两个后生去采些回来 —— 你们的伤得赶紧治,别感染了。” 他指了指朱天林后背的伤口,“尤其是你这伤,沾了沼泽的瘴气,拖不得。”
朱天林点点头,从怀里掏出那枚前朝令牌,递给老猎人:“用这个当信物 —— 要是遇到其他山民,告诉他们文相在这里,让他们别担心。” 令牌上的 “宋” 字被体温焐得温热,边缘的磨损处像道凝固的伤疤。
老猎人接过令牌,小心地揣进怀里,带着两个年轻山民钻进了密林。青狼幼崽想跟上去,却被朱天林按住了 —— 小家伙的耳朵还在发炎,需要静养。
“朱什长,咱们接下来怎么办?” 书生新兵突然问,他已经把残旗补好了,用的是从自己衣服上撕下的布条,虽然颜色不搭,却比之前结实多了,“总不能一直躲在这矿洞里。”
朱天林看着洞外的山林,阳光已经移到了树梢,给翠绿的枝叶镀上了层金边。他的灵力感知能 “看” 到远处的山脉连绵起伏,像条沉睡的巨龙,而他们就藏在巨龙的鳞片下,暂时避开了风雨。
“先养伤。” 朱天林的声音很稳,铁链在火堆的映照下泛着红光,“等大家有力气了,就去探查莲山另一侧的情况 —— 文相说那边有抗元的义军,咱们得找到他们,合兵一处。”
文相翻动竹简的手顿了顿,老大人抬起头,目光落在那面残旗上:“天林说得对 —— 咱们是残部,却不是散沙。只要找到其他义军,把这面旗竖起来,就能聚拢更多的人,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民妇突然从陶罐里舀出碗野果粥,递到朱天林面前:“快喝点吧,补补力气。” 她的手指上还沾着针线,却把碗端得很稳,“我男人以前总说,只要有力气,有盼头,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朱天林接过粥碗,温热的粥液顺着喉咙滑下,驱散了体内的寒气。他看着洞内跳动的火光,听着文相翻动竹简的声音,闻着野果粥的清香,突然觉得这狭小的矿洞,比海丰城的箭楼更像依靠。
清点下来的不仅是人员和物资,还有彼此的信任和活下去的决心。朱天林知道,他们不可能永远躲在这山林里,巴图迟早会想出办法越过沼泽,元军的铁蹄迟早会踏遍莲山的每一寸土地。
但至少现在,他们有个能遮风挡雨的洞,有口能填饱肚子的粥,有群能互相依靠的同伴。这就够了 —— 足够让伤口愈合,足够让力气恢复,足够让那面残旗在风里,再飘得久一点。
青狼幼崽突然对着洞外低吼了一声,却不再是警惕,更像是在打招呼。朱天林的灵力感知 “看” 到老猎人他们回来了,手里捧着捆深红色的藤蔓,上面还沾着新鲜的泥土,像串凝结的血珠。
“血藤采回来了!” 老猎人的声音带着笑意,打破了洞内的宁静,“这东西治伤最管用,保证明天就能让你们下地走路!”
朱天林看着那捆血藤,在火光下泛着暗红色的光,像根能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绳索。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们在这山林里,不再是漫无目的的逃亡者,而是有了暂时的归宿,有了新的希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