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东厂太监魏忠贤(三) (第1/2页)
萧琰被救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身体逐渐恢复。而新帝李新宇在经过一番调查后,终于相信了萧琰的话。他对魏忠贤的所作所为极为愤怒,决定严惩魏忠贤及其党羽。在新帝李新宇的命令下,魏忠贤被革职查办,他的党羽也纷纷被逮捕。曾经权倾朝野的阉党,瞬间土崩瓦解。
萧琰因为揭露魏忠贤的罪行有功,受到了新帝李新宇的嘉奖。他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负责整顿吏治,为国家和百姓做了许多好事。而杨涟等东林党人,也因为在这场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新帝李新宇的重用。
从此,盛唐的朝堂上,又恢复了一些清明。萧琰和东林党人继续为国家和百姓的利益而努力,他们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国家重新走向繁荣昌盛。而萧琰,也从一个普通的书生,成长为了一位为国家和百姓挺身而出的英雄。他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激励着无数人在面对困难和邪恶时,要勇敢地站出来,为正义而战。
萧琰回到客栈时,夜幕已像一块浸了墨的绒布,沉甸甸地压在京城的檐角上。他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一股潮湿的霉味扑面而来,与白日里勤政殿的龙涎香形成刺目的对比。桌上的油灯被穿堂风撩得明明灭灭,映着他攥得发白的指节 —— 方才在殿外石阶上,魏忠贤贴身太监王体乾塞来的那枚金锞子还在袖中发烫。
“萧公子好风骨。“ 王体乾当时笑得像只刚偷了鸡的狐狸,“魏公公说,年轻人气盛难免,但若想在京城立足,总要懂些规矩。“ 金锞子上雕刻的缠枝莲纹硌着皮肉,萧琰猛地将其掷在桌上,那物件在昏暗中滚出半尺,撞翻了盛着残茶的粗瓷碗。
窗外忽然传来几声夜枭的啼叫,他警觉地吹灭油灯。月光从窗棂漏进来,照见墙面上自己投下的影子,瘦得像根被风摧折的芦苇。这是他来京城的第三个月,原以为高中进士便能一展抱负,却没想刚踏进宫门就撞进了魏忠贤的网。
三更梆子响过,客栈后院突然传来重物落地的闷响。萧琰摸出枕下的匕首 —— 那是父亲留给他的防身之物,刀鞘上刻着 “守拙“ 二字。他蹑手蹑脚地摸到后窗,只见两个穿黑衣的人影正将一具麻袋拖向马厩,麻袋上洇出的暗红在月光下泛着诡异的光。
“姓萧的不识抬举,魏公公吩咐了,给他点颜色看看。“ 其中一人压低声音啐了一口,“这穷酸书生,还真当自己是文曲星下凡?“ 另一人发出阴恻恻的笑:“先卸了那送信的胳膊,看他还敢不敢替杨涟递折子。“
萧琰的心脏骤然缩紧。他想起三日前在贡院街遇到的老秀才,那人捧着卷《东林点将录》哭得老泪纵横,说自己儿子只因在茶馆里骂了句 “阉党误国“,就被东厂番子打断了腿。此刻麻袋里的**声越来越微弱,他握紧匕首的手沁出冷汗 —— 是去给杨涟送信的书童阿福!
就在这时,马厩的草料堆突然动了动。一个披蓑衣的汉子猛地窜出来,手中短刀划破夜空,直劈向黑衣人的后颈。萧琰认得那是客栈老板老周,平日里总佝偻着背算账目,此刻却像头蓄势已久的豹子。“快走!“ 老周一脚踹开马厩门,冲萧琰低吼,“我侄子在锦衣卫当差,这是东厂的暗桩!“
刀光在月光下织成密网,萧琰拽起麻袋就往柴房跑。阿福的血浸透麻袋粘在他手腕上,温热得像要烫进骨头里。身后传来老周的闷哼,他不敢回头,只听见铁器穿透皮肉的脆响,混着东厂番子尖利的咒骂。
柴房的横梁上悬着捆稻草,萧琰扯断绳索将阿福绑在梁上,自己则躲进堆放的谷仓。木板的缝隙里,他看见三个黑衣人踹开柴门,火把的光将他们脸上的刀疤照得狰狞可怖。“搜!魏公公说了,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谷仓里的谷子簌簌往下掉,萧琰屏住呼吸。他想起十年前在江南水乡,父亲教他读《史记》时说的话:“士人风骨,不在逞一时之勇,而在守万世之公。“ 可此刻阿福的**声、老周的惨呼都在耳边盘旋,那些圣贤书里的道理突然变得像纸糊的盾牌。
黑衣人翻动柴草的声响越来越近,萧琰摸到藏在谷堆里的半截砖坯。就在这时,客栈外突然响起急促的马蹄声,有人在喊 “巡城御史来了“。黑衣人们骂了句脏话,撞开后墙消失在夜色里。萧琰从谷仓滚出来时,膝盖磕在石磨上,疼得他眼前发黑。
柴房的月光里,老周趴在血泊里,胸口插着把绣春刀。阿福吊在梁上,右腿以诡异的角度扭曲着,看见萧琰便挣扎着要下来:“萧公子... 快... 杨大人有信...“ 他怀里的油纸包被血浸得透湿,展开来是半张烧焦的宣纸,上面 “厂卫密布“ 四个字被血晕染得模糊不清。
天边泛起鱼肚白时,萧琰将老周的尸体藏进菜窖,又背着阿福往城南的破庙走。路过棋盘街时,他看见东厂的牌坊下挂着串人头,晨风吹动那些花白的胡须,像一串干枯的芦苇。有个挑着豆腐脑的小贩经过,看见人头便慌忙低下头,木勺在碗里抖得叮当作响。
破庙里的佛像缺了只胳膊,萧琰用香炉里的香灰给阿福止血。“魏公公在万岁爷跟前说您坏话了。“ 阿福疼得牙关打颤,“杨大人说,您在勤政殿说的那番话,戳中了阉党的痛处。“ 萧琰想起那日在殿上,自己痛陈 “十常侍之乱“ 的典故,魏忠贤当时笑得像尊弥勒佛,手指却在拂尘上绕了三圈。
庙门外传来卖花姑娘的吆喝声,萧琰出去买了朵栀子花。他把花瓣碾碎混着草药敷在阿福的伤口上,少年突然抓住他的手:“萧公子,您快跑吧。我叔叔在诏狱当差,说魏公公的 ' 五虎 ' ' 十狗 ' 都在找您。“ 萧琰望着庙外熙熙攘攘的人群,那些戴着方巾的举子、挎着篮子的妇人,每个人脸上都蒙着层看不见的纱 —— 谁也不知道擦肩而过的人里,哪个是东厂的眼线。
午时的梆子刚响,破庙的门被推开了。一个穿青布直裰的书生走进来,腰间悬着块双鱼玉佩。“萧兄别来无恙?“ 那人拱手笑道,萧琰却认出他是同科进士李嵩 —— 放榜那日,此人曾在庆功宴上为魏忠贤唱赞歌。
李嵩身后跟着两个精壮汉子,腰间鼓鼓囊囊的。“魏公公说,萧兄是栋梁之才,不该埋没在这种地方。“ 他从袖中取出份卷宗,“只要萧兄在这份《东林党人榜》上签个名,明日就能去翰林院当编修。“ 卷宗上的朱砂印泥红得像血,头一个名字就是杨涟。
萧琰的手指在袖中攥紧了那半张烧焦的宣纸。他想起父亲临终前,床头那盏油灯燃到最后,灯芯爆出的火星落在《论语》的 “士不可以不弘毅“ 上。“李某请回吧。“ 他声音有些发哑,“萧某虽不才,还知何为是非。“
李嵩脸上的笑僵住了:“萧兄可知,昨夜客栈老板的尸首,已经挂在东厂牌坊上了?“ 他凑近两步,压低声音,“魏公公说,您那点风骨,在诏狱的铁刷子面前,撑不过三个时辰。“
破庙的香炉里积着厚厚的香灰,萧琰突然抓起一把朝李嵩撒去。趁着对方捂脸的瞬间,他拽起阿福撞开后墙。墙外是片菜地,刚浇过的泥土沾了满裤腿。身后传来李嵩的怒骂声,萧琰回头时,看见菜畦里的茄子被踩得稀烂,紫色的汁液在晨光里像一滩滩凝固的血。
他们躲在城郊的砖窑里,窑工们用烧红的砖坯围成圈,挡住了外面的风雨。阿福发着高烧,嘴里胡话不断,总在喊 “娘,我再也不敢骂九千岁了“。萧琰把自己的棉袍裹在他身上,看着窑顶的破洞漏下的星光,想起勤政殿的金砖地 —— 那里的每一块砖都浸过多少冤魂的血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