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17章 铁索门主王铁锁,会武功的“地头蛇 (第1/2页)
豫州,通济渠畔,汴梁城。
作为大夏王朝漕运体系中承南启北的关键节点,这座古老的城池本该是商船云集,帆樯如林,一片繁华兴盛的景象。
然而,当顾长安一行人抵达时,看到的却是另一番光景。
码头上,船只稀稀拉拉,不少船工都无所事事地聚在一起,三五成群地掷着骰子,满脸的愁苦与麻木。
河道之上,本该川流不息的漕船,此刻却大多都拥堵在港口之外,排起了长龙,动弹不得。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压抑而焦躁的气氛。
“大人,情况不对。”护卫队长雷豹催马上前,低声说道,“按理说,现在正值漕运繁忙之际,不该是这般景象。倒像是……被人刻意堵住了。”
顾长安勒住缰绳,目光扫过河面上那些焦急等待的船家,又看了看码头上那些耀武扬威、四处巡弋的地痞流氓,眼神微冷。
他来之前,早已将豫州的卷宗烂熟于心。
豫州漕运,有两大毒瘤。
其一,是官。
以漕运分司衙门为首的地方官府,他们织就了一张巨大的利益网,将手伸向了漕运的每一个环节。
雁过拔毛,层层盘剥,任何想要从通济渠上顺利通过的船只,都必须缴纳一笔笔名目繁多的“孝敬钱”。
其二,是匪。
一个盘踞在通济渠豫州段,名为“铁索门”的江湖帮派。他们自称是维护河道秩序的“义士”,实则却是比官府更为直接的“地头蛇”。
他们不讲规矩,只讲拳头,看谁不顺眼,或是谁给的“香火钱”不够,便会直接在河道中拉起铁索,阻断航路。
如今看来,这官匪早已沆瀣一气,共同将这通济渠,变成了他们自家的敛财工具。
“找个地方落脚,让兄弟们换上便装,分头去打探消息。”顾长安沉声下令,“记住,不要暴露身份,尤其不要跟官府的人有任何接触。”
“是!”雷豹领命而去。
顾长安一行人找了一家不起眼的客栈住下。
随后的两天里,大内高手们化整为零,如同水滴融入大海,迅速地将整个汴梁城的情况摸了个底朝天。
消息汇总到顾长安这里,印证了他的猜测。
如今的局面,正是铁索门与漕运分司联手演的一出戏。
他们故意制造拥堵,抬高“疏通费”,将那些急于赶路的商船当做肥羊,狠狠宰割。
而豫州知府等一众地方大员,对此视而不见,显然是早已分润了好处,同流合污。
指望他们来配合自己整顿漕运,无异于与虎谋皮。
“大人,漕运分司那边派人来问过几次,想知道我们是什么来路。属下已经按照您的吩咐,以‘京城来的布商’为由搪塞过去了。”雷豹汇报道,“但恐怕瞒不了多久。漕运分司的提举,是漕运总督的小舅子,眼线遍布全城。”
“嗯。”顾长安点了点头,食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发出“叩叩”的声响。
他在思考破局之法。
直接亮出身份,手持尚方宝剑,以雷霆之势将这帮贪官污吏全部拿下?
不行。
这帮人根基深厚,党羽众多。自己强行抓人,他们必定会拼死反扑,甚至煽动不明真相的漕工闹事。
到时候,整个豫州漕运瘫痪,自己非但无功,反而有过。这正是他们希望看到的局面。
想要破开这铁桶一般的利益联盟,必须找到一个突破口。
这个突破口,就是——铁索门。
根据卷宗记载和手下人的打探,铁索门门主王铁锁,此人虽行事霸道,却与那些纯粹的贪官不同。
他出身草莽,极为看重江湖义气,其帮派虽有勒索行径,但偶尔也会救济一些贫苦船家,在底层漕工中颇有威望。
更重要的是,铁索门与漕运分司,并非真心合作,更多的是一种互相利用、互相提防的关系。
这是一个可以争取的对象。
“雷豹。”
“属下在。”
“替我准备一份‘厚礼’,再备上一艘货船。”顾长安的眼中,闪过一丝算计的光芒,“咱们也去凑个热闹,会一会这位铁索门主。”
……
次日,通济渠的拥堵河段。
一艘挂着“顾氏绸缎”旗号的中型货船,在一众排队等待的船只中,显得格外扎眼。
因为它……在插队。
“喂!前面的,懂不懂规矩!给老子滚到后面排队去!”
“哪来的不长眼的东西,敢在铁索门的地盘上撒野?”
几艘小船迅速围了过来,船上站着十几个手持棍棒、凶神恶煞的汉子,为首一人,脸上有一道长长的刀疤,看起来格外狰狞。
货船的船头,顾长安一袭青衫,手持折扇,一副富家公子哥的模样,面对这阵仗,脸上却不见丝毫慌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