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 一条好出路 (第2/2页)
奏疏上赫然写着:“福建巡抚臣谨奏:澎湖巡检司于本月初三巡视大员海峡,见有海盗盘踞北港一带,筑寨立营,劫掠往来商船;更有红毛番战船五艘,停泊于鹿耳门港,与海盗私相往来,疑似走私硝石、火器等禁运之物......”
朱由校的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虽然这算不上什么紧急军情,但看到“大员“二字,再联想到后世的宝岛,心中顿时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郁结。
作为后世之人,他比谁都清楚大员的重要性。这片被后世称为宝岛的地方,不仅物产丰饶,更是东南沿海的屏障,战略地位至关重要。
可历史上,大明朝廷却因财政困难、海禁政策而忽视此地,任由海盗盘踞、外敌觊觎,最终让荷兰人占了先机,统治台湾数十年。前世他只能在史书上扼腕叹息,如今如今,这些宵小之辈竟敢在他的眼皮底下染指这片疆土!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开始在记忆中思考大明关于大员的记载。
自明朝中叶起,福建沿海的漳州、泉州等地百姓因人口压力与赋税负担,开始陆续渡海至台湾西部平原开垦。时至今日,在台南、嘉义等地已形成数十个以农业、渔业为主的汉人聚落。然而,朝廷始终未在大员设立行政机构,也未派驻军队。
所以在嘉靖四十二年,为了防范倭寇与海盗,大明恢复设置自洪武年间被废弃的澎湖巡检司,并配备战船二十余艘、士兵千余人,负责管理澎湖群岛与大员等地的民政治安。
只是这些年因朝廷财政困难与长期对海疆疏于管理,巡检司的兵力早已名不副实,战船多是破旧不堪,士兵也多为老弱,自然无力对抗装备精良的海盗与红毛番。
他原本考虑到辽东的局势和澳门当地的葡萄牙人,所以优先训练建造了登莱水师和广东水师,而三大水师之一的福建水师,因资金问题稍缓一步。没想到就是这么一点疏忽,竟让这些跳梁小丑钻了空子!
“郑芝龙、颜思齐……”朱由校默念着这两个名字,眼中闪过一丝厉色。他记得历史上,正是这两人率领的海盗集团,在万历末年以大员北港为基地,建立武装据点,控制了台湾西南部的贸易网络。
后来郑芝龙虽接受招安,却也只是权宜之计,听调不听宣,始终保持着半独立的状态。
之前徐光启曾上奏,提议招安郑芝龙,利用其船队承担部分漕粮海运,以缓解漕运压力,他当时因水师尚未建成,便暂且应允,如今看来,倒是不必了。
“刘大伴!”朱由校扬声唤道,声音中带着压抑的怒气。
“老奴在。”刘若愚连忙从殿外走进,见陛下脸色难看,心中一紧,躬身侍立。
“你去查查,去年徐光启提议招安郑芝龙一事,进展如何?”朱由校语气冰冷,“若是还未谈成,就不必继续了,就说朕给他们找了一条好出路。”
刘若愚微微一怔,敏锐地察觉到陛下言语中毫不掩饰的杀意,心下暗道:这哪是什么好出路,分明是要送他们上死路啊!
“奴婢这就派人去问。”刘若愚不敢耽搁,转身便要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