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文化自信 (第2/2页)
此刻,内务府刘若愚,正手捧一份墨迹犹新的奏折,步履轻捷地踏入乾清宫东暖阁。他脸上带着谦卑和恭敬:
“皇爷,奴婢给您送奏疏来了。”他微微躬身,将奏折呈上,
“是大明火器厂主事孙元化的奏疏,奴婢记得皇爷特意吩咐过,此人的奏本,无论何时,务必即刻呈送御览。”
朱由校闻言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亮光。他放下朱笔,接过奏折。
奏折封面工整地写着:《奏报南海子火器厂新铸火炮试成并陈工艺效益疏》
展开奏折,孙元化那沉稳中带着激越的字迹映入眼帘:
臣孙元化,谨奏于陛下:
伏以陛下圣明,洞察边患,特重火器之制。臣幸蒙圣恩,擢任大明火器厂主事,日夜兢兢,不敢有负。
今南海子试炮场新铸火炮四门,经极限测试,技艺初成,谨将始末、工艺、效验恭呈御览。
…………
新炮之坚韧可靠、射程倍增、节省铜料逾四成,皆远超旧式大将军!此乃陛下洪福,天佑大明!
……恳请陛下圣裁,准予量产,并嘉奖有功工匠……
朱由校逐字逐句细细读着,嘴角渐渐勾起一抹由衷的笑意。
孙元化成功了!这“铁芯铜体”炮不仅成了,其性能甚至超出了他的预期!这份奏折,字里行间透出的那份激动与自豪,他感同身受。
他心中一阵欣慰,自登基以来,他深知火器乃未来战场决胜关键,对大明火器发展倾注了极大心血。
虽有系统兵工厂的“金手指”,但他从未轻视本土技术的发展。
对孙元化、王徵这些真正有才干的“技术官僚”,他可谓要钱给钱,要人给人,甚至不惜将系统生产的先进火炮样本赐予他们研究,就是希望他们能从中汲取灵感,加速大明自身火器工艺的革新。
而孙元化不负所望,交出了一份近乎完美的答卷;然而,这份欣慰之中,也夹杂着一丝复杂难言的情绪。
他的目光落在奏折中提到的“参酌西洋精艺”几个字上,眉头微不可察地蹙了一下。
孙元化、王徵,乃至他们的老师徐光启,都与那些来自泰西的传教士(如利玛窦、汤若望等)交往甚密。徐光启本人更是受洗入了天主教。
在这个时代,他们或许视此为知己,互相分享和学习东西方的天文、历法、火器知识。
但朱由校,作为一个灵魂来自后世的穿越者,心中却充满了警惕与隐忧。
他脑海中闪过后世那百年屈辱的画卷:坚船利炮轰开国门,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资源被掠夺,人民被奴役……
更可恨的是,那些数典忘祖的“香蕉人”,捧着洋主子的臭脚,在网上散布着“eaSy girl”之类的污言秽语,肆意贬低自己的民族和文化!
而如今的大明,虽不复永乐盛世之威,但仍是当之无愧的天朝上国!即便是京城街头的贩夫走卒,见了那些金发碧眼的“番鬼”,也敢挺直腰板,称一声“蛮夷”。
这种文化自信和民族尊严,是后世所难以企及的。朱由校绝不允许任何潜在的危险,侵蚀这帝国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