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制度革命(十二) (第2/2页)
朱慈炅赶紧反手拍了王坤大腿一巴掌,眼神示意,退回去。想干嘛,朕一向大度的,朕都不介意你介意什么?
刘一燝其实已经感受到王坤的杀气了,他甚至看到太监群里的李实谭进都向前走了一步。他表面不屑,心中还是给朱慈炅很大肯定的,天子虽小,身边已经有了几个愚忠之徒的。
在刘阁老眼里,这群阉人狗屁不懂,啥也不是,就是愚忠。
不过,谭进外袍下甲光一闪还是让他非常意外,小皇帝刚刚还一脸大无畏的向朱由崧等人交代后事一样,结果身边人随时披甲,这么怕死?
刘一燝不知道,这只是谭进的个人习惯,谭进在当初方正化被锦衣卫暗算后,身上一直软甲拳剑不离的。
朱慈炅非常大度的喝了一口水,缓解气氛,调解心情。
“中枢官制,朕暂时就想了这么多。不过,朕还有意调整品级,给六部尚书升一品。不要老是用三公三师三少三孤来升品嘛,朕都不知道大明有多少少保太保了,显得混乱。吏部整理个具体方案出来。
还有重点就是地方,宣令使的十品官制度,朕非常满意,效果非常好,要发扬光大,要为在基层为大明努力工作的官员们提供完整的上升通道。
朕的意见是,十品宣令使,工作五年如果没有问题,就必须升一品,那怕暂时高品配低职。九品官工作十年如果没有问题,也必须升一品。
朕觉得,大明科举制之外,咱们应该还有试举制作为补充。一个十品宣令使在基层工作十五年而不出问题,朕相信他完全有能力主政一县,甚至他的能力还在科举出来的县令之上。”
刘一燝,徐光启和钱士升面面相觑,小皇帝果然要对科举制动手,不过这个所谓的试举其实也属于科举系统。
因为宣令使的为官条件就是秀才,除了原来在职的吏员转任,也全部要经过科举,未来必然是秀才全面替换掉吏员。
这一举措实际上能极大的收取士绅之心,缓解大家因为皇民问题产生的土地矛盾,是善政。
要是实在考不上举人,从秀才开始做官一路升上来,那怕硬拼资历也比一次次落榜还要死磕强太多了。
三位大佬暗自点头,朱慈炅皇权下乡的理想在南直尝到了甜头,宣令使直接镇压士绅煽动的民乱事件已经上报了三起,充分展现了这一新制度的优势。
中枢不会再对下面无能为力了,而所谓试举制,也非常合士绅胃口,反对阻力大大减少。
已经沉默许久的曹思诚捻须仰头,神色郑重的望向朱慈炅。
“陛下,六部扩大,还要向地方派遣直属机构,再加上十品官,陛下算没算过,大明要增加多少官员才能实现?三倍,还是十倍?
陛下,太仓也是最近才开始有钱的,这钱也是抄家所得,用完就没了。大明养得起这么多官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