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彭城之战(二) (第2/2页)
朱桓听陆议讲话却有些好笑:“你和陛下的关系,基本就是亲的父子,怎么说起话来还这么小心翼翼的?这么谨慎,你叫什么陆议啊?直接叫陆逊得了!”
陆议好似没有听出这是朱桓难得的玩笑话,反而一本正经的和朱桓解释:“议,谋也。逊,遁也。谋者遁,为避其锋芒,寻觅战机。遁者谋,为示弱之举,主动避让,这两字天差地别,哪里有随意更改的道理?”
“……”
朱桓忽然觉得,陆议也没那么完美。
长官和你开玩笑,你竟然不笑,当真是……
不过在陆议率领士卒投入战场后,九里山防线总算是逐渐变得稳固,并且陆议作战,就算有自己的想法,也会先去询问朱桓,再做决定。哪怕是朱桓与自己的意见相逆,陆议也不会将其藏在心中,反而是心平气和的与朱桓沟通自己的看法,从不带上自己的情绪去与朱桓斗气。
朱桓在与陆议合作之后也是感叹:“《徐曰》议者:定事之宜也。伯言能够与他人沟通,尽量解除误会,是我小看了他啊。”
防线逐渐稳固,同时日头也已经往西移动,出现了玄纁之色。
彭城。
“看来今日,也就到这里了。”
大汉群臣既有些庆幸,也有些可惜。
庆幸的是,袁绍终究没有丧心病狂到要日夜鏖战。
可惜的是,倘若袁绍真的是日也战,夜也战,那袁军的伤亡怕是又要猛的窜上一截。
周瑜静静盯着眼前的沙盘。
随即,又往角落里看了一眼。
红、黄两色的竹棋落在那里,比例大致是一比二。
这一切,都和战前预料的差不多。
“诸位怎么看,方才伯言和休穆的说辞?”
周瑜问出了这件只有极少数极少数人知道的事情。
在见到刘邈没有反对之后,周瑜心中也有了数。
“诸位应该能够发现,陛下此次从青州返回,并未带回骑兵。就连大将军和文远也并未一同返回,甚至之前还将子义调往了青州。”
这一系列动作,都不是能够轻易掩人耳目的事情。
在座的大汉群臣自然发现了此事。
但既然刘邈不说,他们自然也就没问。
如今周瑜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出了此事,显然也是要到了时间。
“袁军数量众多,所以在芒砀山之战后,陛下便想要将其全歼在中原,务必不能让其返回河北。”
周瑜谈及此事,群臣也是不断点头。
汉赵这样已经成就国家的势力,已经有了制度作为框架的组织,基本已经不可能忽然崩殂。
此战。
就算是刘邈战死,大汉也完全能够舍弃中原之地,退守长江,继续保留大汉的半壁江山。
同理,若是袁绍战死,邺城那边的官府毕竟还在运转,不可能嘎巴一下死在那里。
若是刘邈想要快速夺取天下,那不仅仅是要在彭城击败袁绍,还要尽可能的将袁军留在中原,不让这些袁军逃回到河北去,继续成为北赵的战力。
“故此,陛下才要迅速出击青州,击败袁谭,打开通道!”
刘邈忽然转战青州,固然是打了袁谭一个措手不及,但同时也是冒了极大的风险。
而冒着这样的风险,显然并不仅仅是为了击败袁谭,保护侧翼,解救吕布。
真正重要的,是周瑜最后的那句——
“打开通道!”
周瑜见话已经说开,也彻底不再隐瞒。
“寇可往,我亦可往!”
“在知道袁谭从鲁地翻越泰山攻打青州之后,我与陛下就以为,既然袁谭能够领骑兵从这里抵达齐地,那我军必然也能够从此处抵达中原!”
“此时此刻,大将军与文远正是率领骑兵,迅速从山道中直插寿张,以断绝袁军退路,将其彻底困死在中原之地!”
周瑜扫了眼众人:“子义乃是东莱人士,又曾经担任郡吏,对当地地形最为熟悉,所以他也一并前往。”
“同时为了防止袁军起疑,陛下特意令臧霸将军率军驻扎兰陵,并且派兵骚扰任城,分散袁军注意。”
“此战,并非是唯一仰仗彭城守军!而是那支迂回绕后的大汉骑兵!”
这才是整个大汉中枢谋划的战役。
都打到了这个时候,大汉不可能傻乎乎的还去和袁绍这个活死人去比拼意志力。
大汉真正仰仗的,恰恰是之前所有人都以为的短板——那支靠着走私战马才能组建出来的大汉骑兵!
“此事本来打算等到事成之后再公之于众。”
“但伯言和休穆说的不错,若是不能让士卒知道此事,让士卒振奋起来,恐怕还真的会被袁绍钻了空子。”
周瑜将视线微微偏向旁边的刘邈。
“陛下,意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