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森林文学 > 朕,都是为了大汉! > 第406章 臣不是那种人

第406章 臣不是那种人

  第406章 臣不是那种人 (第1/2页)
  
  考试取士,并不是新鲜玩意。
  
  汉孝顺皇帝阳嘉元年,由尚书令左雄首倡,汉顺帝推行的“阳嘉新制”,便已经有了科举入仕的雏形。
  
  两汉选举任官,虽以贤良方正为至重,而得人之盛则莫如孝廉。孝廉初授官职较低,但后来名列显公巨卿者不胜枚举,但随着数百年的发展以及世家门阀的做大,到了后汉中期其弊端其实就已经暴露。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察举逐渐被世家豪族所垄断,已经彻底失去了为帝国选才的初心。同时其形势也愈发浮夸,甚至有人为了名声,不惜住在过世父母的甬道中生活,以让自己孝顺的名声广为传播,好为自己谋取前程。
  
  故此,左雄上言——
  
  “那些被举荐为孝廉或贡士的人,出任官职后应当亲民行政、协和风俗教化。若其学识浅薄,便无法胜任。”
  
  “孔子说“四十岁不迷惑”,《礼记》称“四十岁是强仕之年”。现规定:今后举荐孝廉者,年龄须满四十岁方可察举,且须先到公府参加考核——儒生测试经学家法,文吏考核文书奏章,通过后送至端门复审,检验其实际能力以观察特殊才能,从而改善风俗。如有不遵科令者,依法惩处。若有特殊才能或突出品行,可不拘年龄限制。”
  
  左雄倡导的“阳嘉新制”主要有三点:
  
  一、不满四十岁的不得应选。
  
  这一点看似是抽象了点,但里面完全是左雄的大智慧。
  
  “阳嘉新制”本就是为了抑制豪门。
  
  等士子到了四十岁,就算其父辈、祖辈乃是高官,到了这个年龄估计也已经死干净了。如此便能够最大程度阻止那些正值壮年的权贵为自己的后代大开方便之门,少些十几二十岁年纪轻轻就能够称为孝廉的“天选之人”。
  
  而且规则也为特别杰出者留下了灵活的余地,以防埋没人才。二者结合,其实颇见周密。
  
  二、考试机制更为严格,分初试和复试,杜绝舞弊。
  
  复试集中在端门进行,由掌握选举实权的尚书台主持引人考试。而不是过去在公府中举行,同样是极大程度确保了考试的公平以及含金量。
  
  三、只取经术与文吏两科,而德行和政事未列。
  
  只因“阳嘉新制”面对的,是更为寻常的普通人。
  
  其没有取“学通行修,经中博士”的高深学问,也没有取“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的过人才识。
  
  原因便是当时经学被掌握在世家手中,难以向下传播;至于那些治国的道理,肯定也是要有一个学习的过程,不可能是寻常士人百姓能够接触到的东西,所以才剔除掉这两科。
  
  可惜后来张衡、黄琼还是以为不能舍弃道德,于是又将道德这个无法作为衡量的科目重新加到科目中,形成德行、经学、法令、政务四科取士。
  
  如今刘邈要在蜀地举行科举,肯定还是顺着“阳嘉新制”的路子继续走。
  
  但对其具体的事项,肯定还要有些更改。
  
  比如阳嘉新制虽然颇为新颖,但总归还是在察举制的框架内,也就是说只有先获得举荐的名额,才有参加考试的资格。
  
  但如今,刘邈显然要将这个底层规则给拿掉,彻底放开对考生的限制。
  
  其次,便是“四科”。
  
  德行、经学、法令、政务。
  
  德行这种东西,压根不能作为量化标准,或者说德行好不好完全凭借别人的主观判断,这种东西肯定要从考试中剔出去。
  
  而且以刘邈的名声,是怎么好意思要求别人的名声的
  
  经学……
  
  同样直接舍弃。
  
  法令和政务。
  
  到了最后,四科还是变成了两科,成为了首次科举的标准科目。
  
  “如此,便尽快去筹办此事!”
  
  【凡年满十五以上男子识文字、明晰律令,皆可投牒自进,以考核取仕】
  
  当这条政令传递出去的时候,整个蜀地顿时陷入沸腾!
  
  机会!
  
  天大的机会!
  
  不少蜀地士子,甚至临近的荆州、汉中士子都闻风而动!
  
  大汉那万恶的举荐制度,那人为设置与把持的门槛,让有心入仕的士子根本无能为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