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森林文学 > 印光法师文钞 > 第10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第10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第10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第2/2页)
  
  (二)积善
  
  一、 与人为善 二、 爱敬存心 三、 成人之美 四、 劝人为善 五、 救人危急 六、 兴建大利 七、 舍财作福 八、 护持正法 九、 敬重尊长 十、 爱惜物命
  
  第一个「与人为善」。
  
  积善的第一个次第,这个「与」就是赞同。就是你做善业,你能够拜佛,你能够朝山,或者诵经,我是做不到,我做不到,但是我随喜赞叹,赞同。你做这个善业,我内心赞同你、随喜你,第一个。
  
  第二个「爱敬存心」。
  
  这个地方《了凡四训》说这个是很重要的,他说一个君子跟小人,从行迹上来判断是很难判断。应该怎么判断呢?就是要从「存心」。小人他为了自己的名利,他也能够做一些善法。这个善人,有时候为了爱一个人,也可能会喝斥,他甚至于打他。所以你从行迹上,是很难判断它是一个善业、是恶业,所以你应该要从「爱敬存心」来判断是善、是恶。就是说,你做这个业的时候,对下有慈爱之心,对上有恭敬之心,这个就是善业,「爱敬存心」。所以儒家有时候,的确是我们容易做到。譬如说,你发菩提心,有时候这个胸量比较小的人,是很难承担要成佛。但是,你做这件事情保持一个爱,保持一个敬,你做得到,所以这的确也是我们容易踏出第一步,我做这件事情,我有慈爱、有恭敬,这件事做得到。
  
  第三「成人之美」。
  
  「成人之美」就是说,别人做事情,我不但随喜,我能够帮助别人,尽己之分、成人之美,我多少能够帮助你一点,我就帮助你一点。这个地方《了凡四训》提出一个观念说,假设你今天所站的位置,有一个善法要出现,而你是个关键人物,你如果不做,这个善法就不能成就,如果你做这个善法就成就,而你没有做,这件事情你就有过失。虽然说其它的善业你不做,没有过失,只是没有功德,但是这个善法,你是关键,你能够做到的,但是你故意不做,这样子你是有过失,为什么?你违背了「成人之美」。所以这个要注意,虽然我们造善业是随缘尽分,但是假设这个善业,是很分明的一定要你的时候,而你不做,这个就是有过失,所以这个地方也是要注意的。
  
  第四「劝人为善」。
  
  就是用口业赞叹这个善法的功德,劝人家为善。
  
  第五「救人危急」。
  
  前面是口业,这个是用行动。就是佛法讲无畏施。这个人有怖畏,我们能够用言词,或者是用行动来消除他心中的怖畏,「救人危急」。这个地方「救人危急」要注意一个点:在美国越战期间,有一个妇人。这个妇人她的儿子参加越战,死亡。死亡这个消息传到家里面她很伤心,白发人送黑发人,很伤心。当地的牧师就去看她,这个当地的牧师去看这个妇人的时候呢,他一句话也没讲,他也没有表示任何的行动,他只是陪着这个妇人在旁边哭,陪她哭。他离开以后,这个妇人非常的感动,觉得她受到很大的加持。这意思就是说,我们「救人危急」要紧的就是你有感同身受的心,就很重要。他去,他也没讲任何话,也没有任何表达,就是陪着她哭,但是她就感觉到有一种温暖,就感同身受。所以我们「救人危急」,你看他有危急,你以一种轻慢心给他钱,这不见得有效的,你倒不如能够真正感同身受,这个是最重要的。
  
  第六「兴建大利」。
  
  这个地方在《了凡四训》说,就是你这个善法是能够普遍利益一切众生的。或者你是一个国家的官,做官的人,你的这种决策,能够决定老百姓的祸福,就是你造的业,都是大的业力,大的善业、大的恶业。要以佛法说,你干执事就是这样,干执事呢,就是大功德跟大罪过,因为你面对的是整个三宝的境界,面对的是十方的僧众,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要注意。做官的、做执事的,这造得都是大的业力。
  
  第七「舍财作福」。
  
  这个就是布施,用财物来布施一切众生,修持福报。
  
  以上的七个都是属于福德之善,这以下讲智慧,福德还是不够应该要智慧。
  
  第八「护持正法」。
  
  我们应该思惟宇宙人生,众生的苦恼,主要是来自于他心中的无明。他为什么造恶业呢?因为他没有智慧,所以这个佛法的真理就特别重要,我们应该要「护持正法」。不过这个「护持正法」,在律上它是分两类:第一个是属于外护;第二个是内护。假设你是一个居士,你的「护持正法」就是外护,你盖一间道场,就是一些布置道场环境的,把这个环境布置好,来听闻佛法,这个都是外护。出家人就是内护,你能够有闻、思、修三种智慧来弘扬佛法,就是内护。不管是外护、内护,都是「护持正法」,使令正法能够久住,广泛的利益一切众生,这个就是「护持正法」。
  
  第九「敬重尊长」。
  
  前面的是对法的尊重,这个是对人,对这个父母师长。《了凡四训》说这个就是最关乎阴德的事情,要能够尊重,这个都属于智慧的资粮。
  
  第十「爱惜物命」
  
  是属于慈悲。「爱惜物命」在《了凡四训》提出了有四种动物是不能吃的:
  
  第一个、闻杀不食。就是在杀的时候,你听到牠这种哀嚎的声音,这个东西你不应该吃,闻杀不食。
  
  第二个、见杀不食。你亲眼看到牠被杀,这个东西你不应该吃。
  
  第三个、专为我杀不食,这个动物牠是专为我杀的,你也不应该吃。
  
  第四个自养者不食,这个动物是你从小到大你把牠养大的,你也不应该吃牠,伤害慈悲心。
  
  《了凡四训》这讲到四种不食,前面的三个是通佛法的三净肉,是相通的,第四个是儒家专有的。不过它讲得有道理,你从小把牠养大,你把牠杀死,这件事情的确是会伤慈悲心的,这个就是慈悲之善。
  
  《了凡四训》告诉我们,修善法有这十个项目。
  
  第三个「谦德」。
  
  这个「谦德」是说,你能够从前面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你的生命就转变了,你这个人是有资粮的人。有资粮的人,你就要小心,要谦虚一点,使令你这个功德不断的增长广大,一个没有谦卑的人,很可能会折损你前面辛苦所积集的资粮。我们看它的内涵。
  
  (三)谦德
  
  「趋吉避凶,断然由我。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见识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冶也」!
  
  好,我们分三段,第一段是总标。「趋吉避凶,断然由我」。我们的生命会出现一些可乐的吉祥果报,也可能会出现一些凶恶的不可乐果报。这件事情是谁决定呢?「断然由我」,就完全是我们的心作主。你是起善心、起恶心,这是一个主宰者,应该怎么存心呢?
  
  「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 。我们这个存心,乃至于我们的行为,制行这个「制」就是勉强。这的确,我们在净罪集资,是违背我们过去的思想,违背我们过去的行为。要照我们过去的等流习性,我们的心是应该要起烦恼,要造恶业,这件事情会很自然。但是不是!要勉强自己要起善念、修善法。所以这个「制」就是勉强自己,刚开始要勉强自己,思惟善业的功德,思惟恶业的过失。「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就是我们不要去违背这个因果的法则。
  
  「虚心屈己」。经常保持一个谦卑的心,就是纵有修持,总觉我功夫很浅。我这个还不够,我的恶业还断的不够,我的善法还积的不够,保持一个谦卑的心。屈己,就是事事要迁就他人,待人处事这个 「我」 不要太大, 使令这个 「天地鬼神, 时时怜我」 ,才有「受福之基」。就是保持一个谦卑、屈己之心。为什么要这样子呢?这以下讲出一个道理。因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一个骄慢的人,他绝对不是一个远大的法器,就是你这个器太小。太小,你「纵发亦无受用」,就算你一时能够发达, 但是你也不可能成就长久的功德。你稍微忏除一点的罪障,稍微积集一点资粮,这个「我」就生起来骄慢,看这些人谁都不如我,这样子你不可能成就大功德。
  
  所以第三个结劝。「稍有见识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冶也!」一个有胸襟的人,有广大心量,要成就无上菩提的人,你不应该狭小的,排斥这种广大的福德,就是要有谦卑的心。这个也是一个很好的下手处,就是我们要无我,无我所,也的确是有点困难,「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一开始达不到「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起码你在修善法的时候,把这个「我」压低一点、谦卑一点,以大众的利益为着想,这样子是踏出第一步。修无我观之前,把这个「我」降低一点,这倒是一个下手处,谦卑一点,「谦受益,满招损」,这样子我们是受益的。
  
  好,我们再看第三个「结示罪灭之相」。前面的忏除罪障、积集资粮,我们怎么知道罪业有改变呢?这以下也讲出了这个改变的八种相状。
  
  附表十 —— [转变由心]
  
  参、结示罪灭之相
  
  「或觉心神恬旷;或觉智慧顿开;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或梦吐黑物;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或梦飞步太虚;或梦幢幡宝盖,种种胜事,皆过消灭之象也。」
  
  — 糅和《了凡四讯》—
  
  这以下就讲出八种相状。先看第一个「或觉心神恬旷」。这个「恬」就是舒适,内心感到很舒适。这个「旷」就是很开阔,本来我以前的胸量感到很狭隘,现在开阔了,本来这件事情我是不能包容他的, 现在我可以包容, 就是这个人的内心舒适、 开阔。这个人有功德的相状表现出来,虽然没有得果报,但是可以从内心的状态判断出来,这个人是有大功德的。
  
  「或觉智慧顿开」。这以前我听法师说法、看经典,看不懂,但是现在是看出一个消息,知道了消息,这个也是好现象。「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就是这个「冗踏」就是繁琐杂乱。我过去是非常不耐烦的,一点点杂乱的事情,我就不能够容忍。但是现在不是,现在能够比较安详了,碰到这种繁琐杂乱的境界现前,你心中能够「触念皆通」,心中还是保持非常平静,这个就是你心中有功德的相状,罪业消除了。
  
  「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看到过去的怨家,过去本来是要生气的。可是现在不但不生气,还能够对他生慈悲心,这个也是功德相状,就是你的内心有大功德,才能够达到这个境界。「或梦吐黑物」 。这作梦的时候, 梦到你吐出很多的脏东西。密宗说,你在梦中梦到洗澡,这也是好事情,用这个干净的水,把身体洗干净,这也是罪过消灭的一种相状。
  
  「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蕅益大师的传记说,他在出家之前,曾经梦到颜渊,跟颜渊讨论儒家的思想,这个都是好现象。世间的圣人、贤人能够梦到。这个意思就是说,佛法讲感应道交,就是有一个法界众生会跟你通消息,你内心的境界,一定要跟他相应。所以你经常梦到一些鬼神,你自己也应该检讨,你的内心跟他的状态很接近,也是感应道交,所以这件事情,我们可以从梦里面,判断内心的状态。
  
  「或梦飞步太虚」 。这个就是你的四大,这个粗重性消除了,感到有一种轻安。在佛法上说,我们这个果报愈增上,这个四大是愈轻安的。愈低的法界,那个果报,那个四大是愈沉重。所以你要是作梦梦到你从上面掉下去,从山上掉下去,这就不是好事情,沉重。你要梦到你的身体是「飞步太虚」,这是一种功德的相状。
  
  「或梦幢幡宝盖,种种胜事」。这个就是碰到三宝,梦到这种三宝,比前面梦到往圣先贤更高深。一个人能够梦到佛、法、僧三宝,这个人起码是出离心生起来,要不然就是菩提心,否则你很难梦到三宝的。
  
  这以上的「种种胜事」,都表示你的罪过消灭的相状,这个是可以判断,山雨欲来风满楼,大功德要出现之前,它就有一个消息出现,你可以知道的,这个是讲到罪灭相状。
  
  好!我们再回归到印祖的原文,第四十二面,最后印祖引用《金刚经》做一个印证。
  
  「金刚经所谓:『若有人受持此经,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即『转变由心』之义也。」
  
  这一段是用《金刚经》来总结前面的一段文。印祖就是为了使令我们生起信心就引证。他说《金刚经》说:「若有人」,有一个人,这个人是受持了《金刚经》,金刚般若波罗蜜,这个金刚般若,这智慧像金刚一样,破除一切的颠倒。这种智慧是一种大功德的境界,一切的波罗蜜,以智慧波罗蜜为第一。这种尊贵的波罗蜜生起,应该受到人家的尊重,但是他不是,「为人轻贱」。这个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凡夫眼光:哎呀!他这个人受了《金刚经》,结果没有得到可乐果报,结果人家反而嘲笑他、讥讽他。这表示呢,「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他修了这个波罗蜜的善法,结果被人家轻贱,就是他先前有罪业,应该到三恶道去的,但是「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因为他这种金刚般若,这种善法到他的心中, 把他的恶业给逼出来, 使令这个恶业就提前消灭。消灭以后,他所受持的这个金刚般若波罗蜜的这种殊胜的善根,就能够引导他未来「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但是罪业消灭,能够成就无上菩提。所以讲「转变由心」之义,也就是这个意思。
  
  这一段是说明业由心生,但是业也是由心而转,业由心转。佛法的理论是说,这一切的罪业,是我们这一念心生起的。但是你也不能够把这一念心消灭。为什么呢?这一切的功德,也是你这一念生起,这整个关键,就在迷、或者是悟。佛法讲不二法门,离开你这一念妄想,没有真如佛性,离开你的无明妄想,没有真如佛性。你应该用清净的正法,来熏习你的妄想,它就能够慢慢的转成真如。你要像外道修无想定,把这个妄想给息灭,你也不能生起功德,就一滩死水。所以这个地方, 我们修行要知道消息,这讲转变由心。
  
  好, 我们再看丙三的结劝,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大家请合掌。
  
  丙三、结劝
  
  念佛虽能灭宿业,然须生大惭愧,生大怖畏,转众生损人利己之心,行菩萨之普利众生之行。若宿业,若现业,皆仗此大菩提心中之佛号光明,为之消灭净尽也。
  
  — 复康寄遥书 —
  
  好,我们加以说明,这一段是一个结劝。
  
  念佛,就是我们这一念心来专一的、相续的来忆持这一句的万德洪名,当然念念之中,能够消除我们过去的罪业。但是,这个意思就是说,虽然你所持的这个佛号是万德洪名,但是你能持的这一念心要注意,它也是关键!你能持的这一念心,有颠倒的情况,也不可能跟佛号相应。
  
  怎么才能够跟这个佛号相应呢?这下面讲出一个标准。
  
  然须生大惭愧,生大怖畏,就是你要能够对这种罪业生大惭愧,对未来的果报生大怖畏。这种对于黑业的惭愧,对于不可乐果报的怖畏,来转众生损人利己之心,行菩萨之普利众生之行。这等于是发菩提心,把保护自我的这种无明、自私自利的心,变成普利众生的大菩提心。
  
  这个菩提心生起有什么好处呢?
  
  则你在念佛当中若宿业,若现业,皆仗此大菩提心中之佛号光明,为之消灭净尽也。
  
  所以我们能够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你在菩提心当中,把佛号现出来,那是念念光明的境界,或者是宿业,或者现业,都能够消灭净尽。
  
  所以,虽然我们前面强调这一句佛号是万德洪名,但是你能念的这一念心要注意,你要跟菩提心相应。这说明消灭业障的一个关键,就是你是不是能够发起菩提心。
  
  这业力,假设得果报以后,就是不容易转,但是它还没有得果报,它蕴藏在第八识的深处的时候,是可以转的。透过你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这个业力会有所变化。
  
  我讲一个小故事,这个小故事是出在智者大师的传记里面。
  
  它说:智者大师是在隋朝的时候出生。智者大师的父亲是一个做官的,因为当时动乱,这个隋朝的皇帝,可能过去的福报比较不是很深厚。就是一般的皇帝,都做没多久就被推翻,就是战乱很多。他父亲也是在战乱当中,父、母亲都死亡。死亡了以后,智者大师跟他哥哥叫陈针,两个人是十岁左右,就被他父亲的一个好朋友给收留了。他父亲的好朋友,把他们养到长大以后,这个智者大师就出家,他哥哥就去从军,作军人。
  
  智者大师的出家,是在果愿寺,是一个小道场,他拜的师父叫法续法师。智者大师出家的时候,他的师父就叫他去种田,他就去种田。晚上他就在图书馆看书,他这个人记忆力非常好,一下子就把很多的经论都背下来,但是他师父的道场,是一个小道场, 他师父也没有发现这个人有什么不同。他的师父有一个同参,叫做慧旷律师,这个人影响智者大师太大,这个慧旷律师他有一次到果愿寺去,就发现这个小沙弥与众不同,他跟他谈了以后,发现智者大师这个人记忆力好,智慧也超人,就跟他师父说,这个人是法门龙象,不是你能够栽培的,你要把他给布施出来。有些人他就把自己的徒弟给占住,他师父不是!就是布施出去。
  
  慧旷律师就带着智者大师先到他的道场去,他先为他讲戒律,还有讲一些方等经论,那个时候,他就对大乘佛法有一点基础。后来慧旷律师觉得他已经不能再教他以后,所以这个善知识也是不可思议,他不能教他,他也不占有他,送他到大苏山,去亲近慧思禅师。慧思禅师一看到他以后,他说:我们过去同在释迦牟尼佛听闻《法华经》,现在又见面。所以智者大师也是不可思议,释迦牟尼佛时代的时候就出现了。慧思禅师就为他讲《四安乐行品》,身安乐行、口安乐行、意安乐行、誓愿安乐行,身、口、意、誓愿,就叫他修「法华三昧」。他在三七日当中,就证得旋陀罗尼,法华三昧的前方便,就是圆五品,五品观行位,这个随喜、读诵、为人演说、兼行六度、正行六度,这五品旋陀罗尼。
  
  这个时候,他就到瓦官寺去,慧思禅师就请智者大师讲《法华玄义》,就是九旬谈妙,解释经题,讲《妙华莲华经》,讲这个妙字,讲九十天,所以这个人,开智慧的人,那个思路是不可思议。
  
  我们今天不是讲智者大师,讲他哥哥。他哥哥去当兵。当了兵的时候,因为战乱也立了很多功劳,他就做到参军,可能是一个很大的官,参军。那个时候,他哥哥也差不多是中年了。这个军人的世界,多少带一点杀业,内心当中,多多少少都累积一点罪业,杀业。他哥哥在中年的时候,突然间觉得身体不舒服。身体不舒服,去看医生,也看不出个所以然,他是总觉得自己身体的体力,传记上说,就像泉水一天一天的干枯一样。那个体力一天不如一天, 但是他去检查,检查不出来。他有一天就到菜市场,就类似我们讲到夜市去,看到一个算命先生叫李铁嘴。这个李铁嘴一看到他的时候说:「先生,你的相貌里面,死相现前,你的生命活不到一个月。」他哥哥陈针说:「那这个事情是不是能够改呢?」这个算命先生再仔细一看说:「对不起!你这个死相特别的坚固明显,没办法改变,你绝对活不了一个月。」
  
  他哥哥听了以后半信半疑,但是他回去以后,的确觉得生命之泉不断干枯,后来他就相信,就把这个参军的职位给辞掉。辞掉以后呢,他就想到他弟弟,这弟弟在瓦官寺,那个时候智者大师出名了,就去找他弟弟。找弟弟说:「算命说我这个死相现前,这件事情定业不能转变,我想见你一面。」智者大师就为他说这个忏法,他讲方等忏法,并没有明显说是什么忏法。他意思就是说,这件事情都是因缘生的,都可以改变,为他说方等忏法。然后为他说《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就是小止观。小止观是为他哥哥说的。他哥哥就在那个地方,一方面修忏;一方面修小止观,这个小止观主要就是修空观。在那个地方修了三个多月,没有死掉。
  
  出来以后,他又去找那个李铁嘴。这个李铁嘴看到他就问这个陈居士说:「你是不是修了什么大的阴德呢?」说:「没有,我就在修忏、修空观。」他说:「你那个死相消除掉了。」后来他哥哥又活了十五年。
  
  所以这个世间上的罪业,是可以改变的,你看这个算命先生说,他已经死相现前了,都可以转变,死亡都能够转变了,何况是其它的罪业。不过这个问题就是,你的内心是不是能够真实的觉悟,问题在这个地方。
  
  就是我们说:无明缘行,行缘识,你从这个颠倒的无明,发动的业力,去创造一个杂染的识。你如果能够,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你能够内心当中,有这个智慧的光明,折损一分的无明,就折损一分的有漏的业力,也就折损了一分的杂染的阿赖耶。就是你从十二因缘的观察,可以知道这个业是可以转变的,问题是你能不能够「无明灭」。无明一灭,后面都灭,就是说:「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于生灭,则老灭;老灭,则死灭;死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而这整个关键,就是你内心是不是能够生起光明的智慧!这个智慧,不是说你知道这件事情,而是你要有胜解,这个胜解是很重要,在我们凡夫位,达到胜解行地很重要。
  
  我们在改变烦恼跟罪业,当然我们应该要承认它有很强大的势力,不是我们一下子就能够完全把罪业、烦恼给消灭。但是因为你有正知见的因素,你有要改变它的心,你从现在开始,你的生命就开始变化,你的生命是趣向于可乐、趣向于光明。就是你从现在开始,你的生命体就转变,不是马上能够转变,但是你的正见跟愿力,它引导你慢慢转变,你要是一个没有正见的人,那永远没希望。
  
  当然这个转变由心,它也是有理观跟事修,都必须要配合。就理观上,我们主要是四念处,还有念佛;但是事修上也要注意,也应该配合拜忏、念佛、持咒,种种的加行,都是有需要的。
  
  就是你的「事」 不要去碍 「理」 ;「理」 也不要碍「事」 ,有理观、有事修;有事修、有理观。我们知道一切法毕竟空,但是我们也是老老实实的去拜忏,就是这样子,也是去拜佛,但是我们知道罪性本空。你知道罪性本空,你在拜佛的时候,这个消灭恶业的力量就很大;你认为这个罪性是有的时候,你同样拜一个佛,你消灭的罪业就比较慢。所以这个般若波罗蜜能够帮助你的事修,这两个是要互相配合。
  
  它是一个助行,能够帮助我们的信愿持名,能够很容易的跟弥陀感应道交,所以这个忏悔业障、积集资粮,是一个助行。不过这当然是点点滴滴的功夫。就是我们的目标确定,方法也正确,但是你也不要急躁。就是今天拜佛,明天也拜佛,你就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相信你每一个点点滴滴的佛号,你相信你每一个礼拜,对你的生命都有增上,你相信就好。
  
  有些人就是急,你是不是告诉我一个最快的方法,能够成佛?没有这回事情,世界上没有这回事情,就是点点滴滴嘛,你今天做定课,明天做定课。
  
  所以这个修行,我们了解宇宙间的真理,你不要急,你好好的去积功累德,这个功德是少不了你的,跑不掉的,你就是老老实实的礼拜、修福;修福、礼拜。你整个生命当中,罪业就慢慢的消灭,功德就慢慢的增长,等到有一天,它自然就出现。就是深信因果,不要急躁。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