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第2/2页)
所以我们内心当中,一定要事先准备的抉择,诸天它是无常的,这种快乐是无常的,不是我们的归依处,所以我们应该对于人王、天王、乃至于这种大法师的境界,「亦视之若毒荼罪薮,决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这个地方要注意,这个才是所谓的信愿具足,我们讲信愿具足就是这样子的,决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
第三段「如是决定,则己之信愿行,方能感佛;佛之誓愿,方能摄受。感应道交,蒙佛接引,直登九品,永出轮回矣!」
所以这个地方信愿决定,我们一念决定的信愿行,才能够感佛,佛的大悲愿力,才能够摄受我们,「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到极乐世界往生九品,就永远的离开了三界业力的轮回。这个地方就说出了信愿具足的一个量,就是这个决定的量。
这个地方印祖讲这个信愿,它是智慧相应的一种抉择,我们透过对于佛陀圣言量的思惟,把我们内心的颠倒给拔除,我们总认为五欲是快乐的,诸天的五欲是快乐的,我们要用无常观来破它。这个就是所谓的决定心,要发起决定的往生的心。
好, 我们再看:
丁二、执持名号。分二:初、静中修。二、历缘对境修。
戊一、静中修。分三:初、正示念佛方法。二、善识对除障;三、回向。
先讲念佛的方法,再讲到念佛的时候,有障碍怎么对治,最后再讲回向的方法。看第一个,今初,正示念佛方法,好,请合掌。
己一、正示念佛方法
【一】知汝不知净土宗旨,当依「一函徧复」所说,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勿用观心法门,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 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较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浅之得一心,深之则得三昧。
— 复杨炜章书 —
这一段是讲到我们念佛, 一个摄心的方法怎么栽培?怎么能够执持名号到一心不乱?就是栽培念力。先看
第一段「知汝不知净土之宗旨,当依『一函徧复』所说,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
「汝」就是这个居士,这个居士他问印祖。印祖说:你不知道净土修行的方法,你应该依止 「一函徧复」。印祖因为后来慢慢出名,很多人写信问他问题,有关净土的问题,他就怎么办呢?就把整个净土的修行法要,写成一篇文章,只要有关问净土的,他就把这篇文章寄给他。一函徧复,以一函来普遍的回答一切的净土问题。这个一函徧复当中,所说的要「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就是信愿持名三种资粮。
「勿用观心法门,当用摄心念法。」这个地方要注意,这个观心法门,在现在的佛教界倒是比较少。但是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时候,明朝、清朝的时候,倒是蛮兴盛的。这怎么回事呢?就是禅宗也念佛,他也念南无阿弥陀佛。他念完了以后,他就去回光返照、去思惟:念佛是谁?就是说:我怎么能够念佛呢?那个能念的那一念心是怎么回事呢?这本来面目是怎么回事呢?他就从念佛了以后,探本求源,去观察能念的那一念明了心,这个就是观心法门。当然他主要是找那个不生不灭的心,从那个地方去契入。这样子的话,因为他念佛当中,没有一种归依弥陀的心,也没有往生的愿力,所以这样子念佛,是不能够成净土,他的目的是要去思惟:念佛是谁。换句话说,他的所观境是能念的那一念心,这个地方不同。我们平常的摄心念法,所观境是佛号,是去观察所念的佛号,一句弥陀念诵听,所以这个地方又不同,我们要抉择出来。
到底什么是摄心念法呢?印祖在
第二段「《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 净念相继, 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他先引用《楞严经》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面讲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势至菩萨那一章里面讲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成就三摩地,这个是一个最殊胜的方法。这个地方的重点,能够得三摩地,就是「都摄六根」跟「净念相继」,一个是专注的力;一个是相续力。印祖解释什么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我们看什么是「都摄六根」?
「念佛时,心中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这个「都摄六根」,就是以一句佛号来收摄我们的六根,我们凡夫的六根它就是心光外泄的,眼睛攀缘色尘,耳朵攀缘声尘, 乃至于意根攀缘法尘, 就是这个十八界,都是有漏的十八界。现在要用一句佛号把六根摄住,怎么摄呢?印祖说有三个次第:第一个,心中要念得清清楚楚。念从心起,这个佛号从你这一念的信心跟愿力的心、归依弥陀的心,从你的心中生起来,从你这一念明了心当中,把它创造出来;然后口中要念得清清楚楚。声音从口里面吐出来,最后音从耳入,从耳中听回去。这样子「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
不过这个地方要注意,「清清楚楚」这四个字不要忽略。很多人读印祖《文钞》「心中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要听得清清楚楚」, 「清清楚楚」这四个字就是忽略了,念佛的时候只求快、只求多,随口溜过,这就不对了。这三根呢,心口耳三根摄住了以后,其它的,眼睛就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都摄六根。这个地方就是讲到一句佛号都摄六根。
『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较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你这样子念呢,虽然说不能完全没有妄念,但是跟一般不摄心的人来说,妄想少很多了,心中清净多了,叫「净念」。
第三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浅之则得一心,深之则得三昧。」
这个是讲功德。如果我们能够「净念相继」呢,慢慢慢慢就可以把这个心收摄起来,「浅之得一心,深之得三昧」。这个一心跟三昧,其实在唯识学来说,一心就是三昧。因为三昧一定是心一境性;心一境性一定是三昧。不过印祖以浅深来说,或者我们是说「一心」,就是就着「事一心不乱」,伏除见思,这个深一点,就是「理一心不乱」,破无明,这个量也可以这样子抉择出来,以事一心跟理一心来抉择。这个是讲到念佛的方法,就是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所谓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我们再看下一篇,看二十五面,大家请合掌。
【二】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到三,从四到六,从七到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着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
— 复高邵麟书四 —
好,印祖讲完「一句弥陀念诵听」以后,他又提出了一个办法叫「十念记数法」。前面的一句弥陀念诵听,它主要的是约都摄六根。但是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怎么使令这个净念相继?印祖又提出了一个「十念记数法」来说明,如何使令净念相继,我们看先看
第一段「所谓十念计数者」先标出它的标题,第二段就说明它的内容。
第二段「当念佛时」就在念佛的时候。
「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这个十念计数法门,它是以十句为一片,就是你先把佛号十句取出来,当作一小片,由这十片来运作,这十片当中要念得分明,也应该记得分明。下面会说明怎么念、怎么记。到了十句以后呢,又从一句到十句,不可二十、三十,就是以十句为一个循环,当作一个十句的运作循环。「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印祖说你打坐的时候不要掐珠, 你经行的时候掐珠可以。你打坐的时候,心慢慢寂静,你手拨念珠,身劳神动,久则成病。身体在那边动,影响到你。身劳,你的神也会动,它在寂静当中,你七动、八动,久则成病,你会产生四大不调。这种因修行产生的四大不调, 吃药没办法的,这个要注意,身劳神动,久则成病。不能掐珠怎么办呢?印祖就告诉一个办法。
「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前面的是一到十,就是你一口气把十句全念完,这是一个办法;这个有些人气比较长,可以做到。但是有些人的气不长,就分成两气,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是一气;另外一个呢,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就是第二气。就是把佛号这十句分成两段,两口气来念,从一到五,从六到十,这个时候,吸气是不念的,只有吐气才念。
「若又费力,当从一到三,从四到六,从七到十,作三气念。」这个就是三三四,一般我们比较喜欢用的三三四。就是你先吸一口气,吸气的时候不要念,吐气的时候念三声、再三声、再四声。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个时候要注意,你念完三声, 可能你的这个肚子里面还有气,要吐掉,吐掉以后再吸气,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然后再最后一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煞板的时候是四声。这个十念的三三四,它有两个好处:
第一个好处,因为它配合呼吸的关系,能够帮我们调气。印祖是看过《小止观》的, 《小止观》它说,我们气调不好,心很难安定下来、很难寂静。所以这样子,它在每一气里面放三声佛号,放三声,再放四声,使令我们的气,能够很顺畅的排出来。其实我们的气会不会顺畅,问题都不是在吸气,在吐气吐的不彻底。我看吐纳的书上说,我们一般都忽略了吐气,随便吐一吐就吸气,所以我们的气很浅,就是你气吐的不彻底。我们有这个三三四的方法,使令我们的气能够吐的非常的顺畅,这第一个。
第二个,它能够构成一个韵调,三三四,三三四,你那个佛号念的没头没尾的,嘴里念你没有韵调很难摄心的,很难净念相继。所以这个地方它有韵调帮助我们摄心。
「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着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
一方面念,一方面我们知道念到第几声,然后听得清楚,这个时候,妄想就慢慢慢慢消灭掉了,一心不乱的功德,慢慢就能够成就。这个是用十念记数来帮助我们净念相继。
我们看附表第六、「止观体性」。
附表六 — 止观体性
[止]:以善缘心,心一境性,诸三摩地,悉皆摄为「奢摩他品」。
—《菩提道次第略论》—
独处空闲,作意思惟;复即于此能思惟心,内心相续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奢摩他」 。
—《解深密经》—
[观]:又凡拣择如所有性,尽所有性,诸善妙慧,悉皆摄为「毘婆舍那品」。
—《菩提道次第略论》—
彼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故。即于如所善思惟法内,三摩地所行影像,观察、胜解、舍离心相。即于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义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徧寻思、周徧伺察,若忍、若乐、若慧、若见、若观,是名「毘钵舍那」。
—《解深密经》—
这个念佛的内容是有止、有观的,我们把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内涵,把它加以说明。其实整个修行,你一定要对道次第有一个很清楚的分明,第一步怎么走,第二步怎么走,你才能够有成就的。我们先看止的体性。
一、止
「以善缘心,心一境性,诸三摩地,悉皆摄为 『奢摩他品』 。」这个「止」就是要有两个条件:
第一个「以善缘心」,要以善法为因缘。就是说必须要跟无贪、无瞋、无痴相应,这是第一个条件。如果你很专注的做一件事,但是这件事是跟烦恼相应,这样子不是三摩地,不是「奢摩他」,一定是要无贪、无瞋、无痴,这是第一个条件。
第二个「心一境性」,你要使令内心安住在一个所缘境界上,不能使令它向外波动,就是心只能够安住在一个所缘境。
有这两个条件,在因地有这两个条件:一个是以善缘心;第二个心一境性。
它的果地功德呢「诸三摩地」。这个「三摩地」是印度话,翻成中文叫「等持」,这个等就是平等。我们这一念心面对所缘境的时候,能够保持明了寂静、寂静明了,不昏沉、也不掉举,我们内心要昏沉,就太沉默了,要是掉举,就太浮动太浮了,太高太低都是不平等。现在我们把这一念心调到中道,也不太高,也不太低,明了而寂静、寂静而明了,明静而住,这是平等。这还不够,要[持],这个持就是摄持,使令它能够相续,平等持心、于一境转,使令这种平等的境界,依这个念力的摄持,使令它能够相续安住叫做持。不是只有一剎那,要相续的安住,这个就是等持,这个就是三摩地的内涵,就是奢摩他。前面的以善缘心、心一境性是因,三摩地是果,这是《菩提道次第略论》的简单解释。
我们再看《解深密经》,它解释的清楚,分成三段:先看[独处空闲]。修习禅定的条件,这个是讲到修行的环境要独处 「空」 ,就是这个地方,不要有太多杂音,这个「闲」,不能有太多的杂务,你这个地方经常办法会,一下子又噪音,一下子又事情,东跑、西跑的,你不能修禅定,因为初学者心思本来散乱,一定要有一个空闲的环境,这第一个。
「作意思惟;复即于此能思惟心,内心相续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
这个是讲方法,这个方法有两段:
第一、「作意思惟」:这个「作意思惟」就是善取所缘境的相貌。就是我们这念佛的人,你一定要在心中,把佛号的相貌清楚分明的显现出来,这是修持的第一个。因为你要心一境性,这个境界所缘的境界,一定要清楚分明的显现,如果你是观想、观像,也是一样,要把你这个所观的佛像,在心中清楚分明的显现,这第一个、善取所缘境的相貌。
第二、「复即于此能思惟心,内心相续作意思惟。」这个时候,要不断的重复,把前面所取的所缘境相貌,在心中重复的安住,一次又一次的安住,有妄想起来,再重新再拉回来,「内心相续作意思惟」。这样子要做多久呢?
「如是正行多安住故」,前面取得所缘境以后,重复、相续的作意思惟,这件事情不是一天、两天,要多安住。这个多安住要从两方面来说:
第一个要专,你的所缘境不能经常变动。你今天念了佛,持名一段时间;第二天又去观想、观像;第三天改成观心,观察这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你所缘境经常变动,你什么时候得三摩地呢?什么时候呢?这不可以的。就是你一定不能够随便换题目,你在修止之前,经过你的抉择,你知道这是你的真实归依处,决定以后不要换题目,一定要专。
第二个要能够勤。你定课要不间断,每天要做的,不是做三天,打七天佛七就算了,不是!每天要做,今天做、明天做,相续的做下去,「如是正行多安住故」。你这样子做呢,在心中就会有不同,就创造出一种功德出来。
「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奢摩他』」所以得到奢摩他的功德就是轻安乐,特别的调畅、特别的轻松、特别的寂静安乐,这个就是奢摩他的功德,身心的一种轻安三昧乐。这个是修止。
这个修止,以净土法门来说,一句弥陀念诵听,十句成片三三四,心于所缘专一安住;心于所缘相续安住,这个方法跟「止」是一致的。但是这个地方,我们净土的止,跟一般的止又有点不同:
一般的难行道的止,主要的是「息」,出息、入息,以这个息为所观境。这个「息」怎么说呢,就是从鼻子把气吸进来到肚脐,这个就是叫做一个息,再把这个肚脐的气吐到鼻孔,这个叫做出息。一般的难行道就是以这个出息、入息,去观察这个息,当他的所观境。而这整个过程当中,没有一种归依的心,只是以息当作一种摄心方便,所以他得定以后,那个六妙门:数、随、止、观、还、净,他到最后「数、随」到「止」的时候呢,数息随息,到「止」就把这个息给舍掉了,他内心明静不动,这个息就舍掉了,他要弃舍所缘境的。
而我们念佛人不同:我们是以万德洪名为所观境,乃至于念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他不舍所观境,这个要记住,你把佛号这个所观境舍掉,你拿什么跟弥陀感应道交呢?善导大师说为什么念佛呢?它是称合弥陀本愿故,随顺佛陀的圣教故。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第十八要我们十念必生,佛陀在《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要我们持名,这个是合乎娑婆世界的教主、合乎阿弥陀佛的一个圣教量,所以念佛人,有些人念佛念到最后,他有一点功夫,他觉得佛号干扰他,把佛号舍弃掉,你这个佛号舍弃掉,不是净土法门,不是净土法门,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因为它是一个万德洪名,它是一个清净法界,不像这个息,它是一个杂染五蕴,不同,所以这个地方要清楚。方法是一样,但是有一种信愿不同。再看
二、观
「又凡拣择如所有性,尽所有性,诸善妙慧,悉皆摄为毘婆舍那品。」这个抉择就是观,观什么呢?「如所有性」,诸法的总相,就是从假入空观,天台宗说的,「如所有性」就是空观,一切法的总相。「尽所有性」呢,诸法的差别相,就是十法界,佛法界的功德庄严、众生法界的惑业苦,这些诸法的差别相,就是从空出假观。不管是空观、假观的这种「诸善妙慧」,都是毘婆舍那。
所以前面的止是心于所缘是无分别住,是没有分别的,就算有归依的心,那个抉择都是在之前就抉择,念佛的时候,那一切分别都要停止的。但是观不同,它要抉择、要分别的。
我们看 《解深密经》 的解释:
「彼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故」 。修观之前要依止,身心的明了寂静为依止。就是说你一定是先修止,把这个心调到明了寂静的状态才起观的,这个是讲修观的前方便,再看它的正行。
「即于如所善思惟法内,三摩地所行影像,观察、胜解、舍离心相。」这个地方是正式讲到修观的方法。即于如,这个「如」者,随顺也,你是在这个三摩地的境界怎么办呢?随顺于「所善思惟法内」。这个意思就是说你在修观之前,不管是不净观,或者是苦谛观、无常观、无我观,你一定要先学习它的整个内容内涵,一定要通达它整个内涵。所以修观它要依止圣教量的。若伽仁波切也说:没有教量,是不能够生起证量的,佛法的功德智慧,不是说你眼睛闭着自己想出一个方法来思惟,不是的。你要依止圣教量,佛陀告诉你怎么思惟,你就根据那个方法去思惟,不是你自己创造一个方法。所以没有研究经论,你不能修观,没有资格修观。
「如所善思惟法内」,你一定是学习佛陀告诉我们怎么修不净观,「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内,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物」,就从那个角度契入。
随顺圣教量是在什么境界随顺呢?「三摩地所行影像」。就在那个寂静的状态当中,这个「行」就是你内心活动的范围,从这个地方走到那个地方,就是「造作」的意思。在什么境界造作呢?「影像」,这个影像是这样子的,譬如我们说「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在所行影像当中观察、胜解、舍离心相,就在这个佛陀的圣教量当中,深入的观察,然后产生坚定的理解:这个世间的确是寂灭相,我过去是颠倒的,我过去看到一切法都真实,财富是真实的,眷属也是真实的,我的身体,我的一切都是真实的,不管是能贪的这一个我,所贪的我所,都是真实的。这样子我们观察「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就慢慢慢慢把我跟我所的执着给破坏,这是个胜解力。胜解以后,舍离心相,这观察一段时间以后,心又开始波动,又跟前面结合,这个寂静的三摩地不相应。这个时候把所观境舍掉,又恢复到无分别住。就是修止一段时间以后,修观;修观一段时间,再恢复到止,如是的重复。
在这个《解深密经》讲一个譬喻,是观察、胜解、舍离心相。之前有一个人画画,他初学者画画。他画一个人,第一次画有一点像,但是不完全像,没关系这张不用,擦掉;再画第二次,画的更像,再擦掉;他不断的这样子重复画,总有一次画出的那个相跟本质相一模一样,一模一样。我们刚开始在修观的时候,依止圣教量: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个时候,我们以空观的智慧来观察我们的身心,色毕竟空无我无我所;受毕竟空无我无我所;想行识毕竟空无我无我所。我们这一念的心,都是剎那剎那生灭的。在剎那剎那生灭的当中,没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事情。这样我们随顺圣教观察的时候,就开始去动摇我们过去的颠倒,我们就开始动摇,这就是你一次一次的动摇,总有一次就把它给破坏掉,这是见道位,一念的相应见道位。所以这个修观就是观察、胜解、舍离心相,三个不断的重复。
这以下讲到修观的转变。
「即于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义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徧寻思、周徧伺察」。就在我们这个三摩地寂静当中,「能正思择」就是空观,「最极思择」是假观。周徧寻思,周徧伺察,这个寻跟伺就是一种观察,但是寻思是一种粗浅的观察,伺察是微细的,寻思是粗,伺察是细。换句话说我们修观有四种种类:或者空观、或者假观、或者粗观、或者细观,不断的去运用,这个是讲修观的方法。这以下讲了它所表现的功德。
「若忍、若乐、若慧、若见、若观,是名『毘钵舍那』。」刚开始我们这样子观一段时间以后, 「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 ,刚开始法义在心中运转的时候,我们内心动荡,很动荡的,因为它跟我们无始劫来的思想模式是相违背的,这个时候我们很难随顺,你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忍可随顺,虽然没有见道位,但是你内心能够随顺这个法义就是忍。若乐,这个乐就是法喜充满。
所以佛法的这个宝,的确是一个功德的境界。我们看很多人在深山上修行,这个环境很差,衣服穿的很单薄,吃的也很差。但是内心当中法喜充满,内心真理的境界就不同。所以这个法的确是宝,就是它在心中运转的时候,这种功德的相状。若慧,这个慧就是对诸法实相的一种抉择,智慧生起来。这个慧它开出来就是两个:一个见;一个观。这个见是约着正见,就是闻思的智慧,深一点就是正观,就是毘婆舍那,禅定加持力,闻慧、思慧这是见;修慧就是观,是名毘钵舍那。观就是依止佛陀的圣教量,在我们的寂静心当中依止文字,观察、胜解、舍离心相,慢慢慢慢去消灭我们心中的颠倒,这个常乐我净四种颠倒。
我们可以这样讲,就是说我们出家以后,这个三十七道品,就是戒定慧,以戒定慧为主。刚开始一定要先把戒法,戒波罗蜜持清净,这个身业、口业的过非先消灭掉,身的杀盗淫,口业的两舌、绮语、妄言、恶口。你这个戒波罗蜜,摄持身口清净以后呢,第二个动作就是修止、修观,尽形寿内心当中就是修止、修观。一方面持名念佛;一方面思惟观察这个三界的苦谛,一方面思惟极乐世界的功德,思惟一段时间以后, 再恢复到佛号功德力,不断的重复。一下子栽培念力,一下子培养信愿;培养信愿以后,就栽培念力,信愿持名、持名信愿,辗转增上,使令这个信愿持名三种功德,在内心当中不断的增长,内心的光明, 不断的增长,取而代之的,我们无始劫的颠倒就慢慢慢慢的息灭掉。这是讲到持名跟修观的方法。大家有没有问题,
[问]:……
[答]:出声念佛,如果是在大众当中打地钟,那当然随地钟韵调转, 因为地钟本来就是转韵调。那我们不一定要有自己的韵调,我们就随大众韵调。如果你自己一个人用功,不管是经行,不管止息都可以用,你自己可以尝试。那习惯以后,它就是一个很随顺的力量会推动你。那在大众当中,你自己有一个三三四,大众本来就有一个韵调,所以我们大众当中, 就随顺大众,止静以后,你的韵调就生起来,在心中三三四、三三四,不断的运转,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
这个世间上的事情都是熟能生巧, 你说他念佛念的很好为什么?他常念嘛,就这样子,那有人根性比较好,我就不相信谁的根性比较好,你经常栽培,这件事情就会出现,你不念,就是没有力量,世间上的事情,没有说自然会出现,没有这个事情,没有造作的因缘,那会出现,这个完全不合佛法的道理。不管是一个烦恼,或者一个正忆念,都是你创造出来的,都是你自己创造出来的。虽然是本性空,但是你不断的造作,它就是由生转熟,它就是一种强大的业力,这个业力就是有招感性。如果是贪瞋的烦恼,就招感三恶道;人间的善念,招感人间果报;如果这个念力是信愿持名,就是跟弥陀感应道交。
所以我们内心的境界,你自己要负百分之百的责任,因为是你自己创造的。
这个意思就是说,佛法是很公平的一个道理,面对在前面的果报,是你自己创造的。三恶道是你自己创造的,你这一念心打妄想,你也不去管它、放纵它,它不断的一次一次的,力量一次一次来得更大,到临命终的时候,烦恼起现前,就到三恶道。你能够转念念佛,不能转,要他转,转过来以后,烦恼被你这样破坏,它势力就消失掉了,你就是跟弥陀感应道交了。所以你未来的生命,我要是讲,你不要去问谁,你说我下辈子要去哪里?你经常观察你的念头,你就知道你下辈子会去哪里,你知道,你应该要知道的,你知道你下辈子要去哪里,那你要不要去调整它,就看你自己,如果是恶法,已生恶,赶快消灭;善法赶快让它生起,这样子一定是离苦得乐。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