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少年英雄,公安局长 第二十章 周到 (第1/2页)
李峰的担心是有道理的。
夜色渐深,村坝子村村郊的空气中弥漫着一丝紧张的气息。
虽然联合行动队已经极力降低抓捕行动对周围居民的影响,但村民们还是被惊动了。
三五成群的村民从家中走出,聚集在包围圈的外围,议论纷纷。
“这是咋回事?警察咋来了?”
“听说是抓了人贩子,救了好几个孩子!”
“人贩子?咱们村咋会有这种人?”
李峰站在瓦房外,目光扫过围观的村民,神色平静。
他早预料到这种情况,之前积极沟通镇政府,目的,就是为了应对眼前这种局面。
镇政府宣传干事就正拿着铁皮喇叭,向村民广播:“各位村民请注意,刚刚公安机关成功破获了一起拐卖儿童案件,解救了多名被拐儿童。请大家不要恐慌,也不要传播不实消息。具体案情后续将由政府统一发布,请大家不要围观,不要围观!”
在人最喜欢干的事情里,看热闹绝对可以排得上号,村里难得有热闹可看,一旦有事发生,大家肯定都会围过来,对于坝子村的村民来说,警察进村抓人,不仅是新鲜事,更是一种“大事”的象征。
大家的好奇心被彻底点燃,尽管镇政府的工作人员已经尽力劝阻,但作用并不大,看热闹的人还是越聚越多,甚至,竟然开始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
“咱们村哪儿来的人贩子啊,不会是抓错人了吧?”
“就是啊,这年头,冤假错案可不少!”
“这些人贩子又没害咱们村的人,抓他们干啥?”
“我看啊,派出所就是没事找事,显摆他们的威风!”
这些议论声虽然不大,却清晰地传到了李峰的耳朵里。
上一世,李峰不止一次地见识过,躲在村里的人贩子与同村的村民互相勾结,两者之间存在着错杂复杂的利益关系,对案件的侦破产生了极大的阻碍。
万幸的是,现在的情况还没有那么极端,听起来,就是坝子村的村民与派出所之间存在着一些误解。
这也与他收集到的情况相符,长期以来,坝子村村民们对派出所的印象并不算好。
听说,是因为在前些年的某起事件中,派出所处事不公,村民们对此颇有怨言,再加上一些流言蜚语的传播,比如“派出所只抓小贼,不管大事”“警察收了钱就不办事”之类的说法,更让村民们对派出所的信任大打折扣。
这次抓捕行动,虽然解救了被拐儿童,但部分村民却并不买账,他们觉得,这些人贩子虽然可恶,但也没偷没抢,不关村里的事儿,警察突然来抓人,说他们这儿有人贩子,闹得这么大,实在是让村里丢尽了面子,让村里的人以后出去了都抬不起头!
面子观念哪里都有,尤其是在大家聚集起来形成了利益共同体之后,而村落便是天然的利益共同体,这种面子观念也可以说是集体荣誉感的一种体现。
李峰明白,村民们的误解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要想真正赢得村民的信任,光靠说是没用的,还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努力,尤其,是要在双槐所本身的工作上下功夫
只是,李峰能明白,底下不了解情况的民警们却多少都有些想法,尤其是不少年轻的同志,面色难看,明显是觉得委屈,但出于职业素养,还是能保持克制。
李峰瞥了陈平东一眼,就见他又站在一旁,正和阎长福聊着天,两个人像是有说不完的话似的。
阎长福边说,还边对着围观的村民指指点点。
当一些声音越来越大时,坝子村的老支书带着村委会主任和几名头发灰白的老人站了出来,大声说道:“大家冷静,冷静!警察抓的是人贩子,救的是孩子!咱们可不能糊涂啊!”
一名老人上前一步,指着一个人群中三十多出头的村民,方才,就是他说话最难听,“三娃,你翅膀是硬了,公安的同志你都不放在眼里了?还冤假错案,是把你抓进去了还是把你媳妇抓进去了?敢在这里乱放炮!老子不打你算你今天跑得快!”
这完全是一种长辈教训晚辈的口吻,被训斥的人只能陪着干笑,连一句反驳的话都不敢说,若是有人胆敢顶嘴,那就是不懂事、不尊重长辈,立刻就会被全村人指指点点,甚至群起而攻之。
这便是“乡贤”似的老一辈人物在乡土社会中的地位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能被选为村委会主任,配合村支书工作的,往往,都是村民中间德高望重的老辈子,他们在村里说话很有分量,村民们也愿意听从他们的安排和调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