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生存危机 (第1/2页)
中医学的知识系统来源于秦汉时期中国的自然与社会风土,古人通过充满智慧的观察与思辨构建了体系化的中医学知识。同时,这一系统的知识应用于临床,其效应可谓可靠。
一种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知识被经常贬抑为不科学,这本身就不科学。如果不是事实本身的问题,那就是尺度的问题。
中医学自身有其评判的尺度,这一尺度可以是观察的结果,可以是理论的演绎,可以是临床的证据,未必符合科学的要求与标准,
如果以现代医学,即科学医学的尺度来看,中医学的知识未必科学,潜台词是未必正确,但是,不符合科学标准的未必不正确,也未必不可靠。
可以说,中医学的存在与其可靠性打破了现代医学的一元尺度,并且在社会文化的加持下,在国内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仿佛可以与现代医学分庭抗礼。
相当于中医学的成功,民族医学的处境则颇为艰难。从学科归属来说,民族医学显然归别的现代医学范畴,大概也不怎么受中医学待见。
在全国的中医学院校中,除了几个自治区有民族医学的科目,大多数都没有。民族医学有点“爹不疼娘不爱”的悲催感,不过,兰生幽谷,终有人识。
这个没有人疼爱的科目自然也有人关注,刘一兵副教授极其合作者从地方性知识的角度,给民族医学做了知识论上的辩护,《中国民族医学》一书就是一次集中体现。
民族医学所承载的是比中医学更加非主流的知识系统。以本书的角度言,就是一种“地方性知识”。
地方性知识的理论与意涵在本书导论中已经有详细解读,我认同本书中的主要观点,所谓地方性,不仅仅是指一个placed的概念,更意味着一种知识类型。
不同的知识类型间或许不可通约,但是没有所谓的高低之分。不能说科学知识是高级知识,而古代中医知识就是低级知识。各自有其尺度。
比如,,现代医学将身体按照系统分类,分为神经、运动、消化、呼吸、循环,内分泌、泌尿、生殖八大系统,而中医学按照脏腑、身形分类,分为肝心脾肺肾五大藏像体系。
以及皮肉筋脉骨五大身形范畴。在理论解释层面很难有高下之分。在不同的应用范畴上,各有各的合理性。至少在中医药用药的指导上。中医药的分类更为合适。
同样,民族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亦有其自身的合理性。本书中述及了蒙古族、藏族、壮族、苗族等民族医学的身体理论,
我们戴着现代医学的眼镜看待看待这些理论时,看到譬如“三道两路”、“四大筋脉”等名词,总是有一种异类感与自然的排斥感,但是,异类就应该排斥吗?
我们没有置身于民族医学的发展环境中,似乎没有充分的合法性去排斥与否定一种理论形式。每一个民族的医学,包括十分小众的民间医学技术都有颇具特色的知识内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