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南华的三民主义(二) (第1/2页)
"总统阁下,新三民主义是我们最好的选择了,以南华共和国目前的情况来说,根本没有人可以拿出新的主义。"
"我们只能在孙先生新三民主义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改成符合南华共和国的三民主义。"
"而且孙先生新三民主义中的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我们做到了。"
平均地权是新三民主义中很重要的部分,孙先生想要实现耕者有其田。
但是,国府和中原的封建地主联系太深了,国府本质上是代表地主、官僚与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国府的平均地权虽标着榜孙先生的民生主义,但在实际执行中却始终维护地主阶级特权。
桂系在建设八桂的时候,也未触动地主的土地,民团主要由中小地主控制,未能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而复兴军作为外来者就没有这么多顾虑了,复兴军在南华共和国的土地改革政策,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没想到实行新三民主义是桂系元老提出来的,想当初在八桂的时候,新三民主义可是被他们强烈反对的,三自三寓政策已经是白长官和德公做到的极限了。"
"即便是这样,还是有许多政策没办法落实下去,这其中少不了他们的明里暗里的抵制。"
"现在他们却想要全面落实新三民主义。昨日的反对者,在今日却成了支持者。"
桂系在八桂实行的三自三寓政策本质上是将孙先生的三民主义八桂化。
其核心是三自政策(自卫、自治、自给)和三寓政策(寓兵于团、寓将于学、寓征于募),旨在通过军事化、地方自治和经济自主巩固桂系政权,同时呼应孙先生的民族、民权、民生主义。
三自,自卫(建立地方武装保卫乡土)、自治(推行地方自治,强化基层组织)、自给(发展经济,实现财政自足)。
三寓, 寓兵于团(通过民团组织储备兵源)、寓将于学(在各级学校进行军事训练和军官培养)、寓征于募(兵役制度结合志愿与征召)。
李崇文对此很感慨,谁能想到当初抵制新三民主义的守旧派,如今变成了推动新三民主义的维新派。
"时代不同了,我们的身份也不同了。"
"现在这个世界是非黑即白,我们既然选择了资本主义,选择了鹰酱的阵营。那就要完成资本主义的历史任务,把封建主义扫进历史堆。"
"而且即便是抵制新三民主义,但是三自三寓还是让八桂发展起来,在民国时期,八桂怎么说也是一个强省,比其他地方好很太多了。"
陈德明就是桂系建设八桂的第一批受益者。
桂系在30年代就开始推行义务教育,学费、学杂费、书本费全都免费,规定学龄儿童需接受初小四年级教育,后来全省建立2.3万所初级小学,入学率达60%,而同期全国平均入学率只有40%。
在少数民族地区比如苗族、瑶族聚居区设立特种教育学校,推广国语和现代知识。
高等教育方面,在1928年创办八桂大学(马君武任首任校长),设理、工、农学院,成为西南重要学术中心。
1932年成立八桂师范专科学校,聘请陈望道、薛暮桥等学者,培养基层教育人才。1934年设立八桂医学院,开西南医学教育先河。
桂系还破除封建迷信,强制捣毁寺庙神像,推广新式教育,同时移风易俗,禁止缠足、早婚、巫术等陋习,强制剃发易服,推动新式婚丧礼仪,一定程度解放了民众思想。
农业方面,桂系推广良种,如桂七芒果、桂系猪,建立农业合作社,粮食产量从1930年的125公斤/亩提升至1940年的150公斤/亩。
发展经济作物,糖料蔗种植面积扩大3倍,桐油产量占全国1/3,成为重要出口物资。
工业与矿业方面,创办八桂机械厂(1934年)、漓城纺织厂等近代工业企业,1942年工业产值达1.2亿元(法币),占GDP的15%,同期全国平均水平是8%,远远超过其他省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