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新四军直属大队的艰难征程 (第2/2页)
与此同时,程明远又安排李维知去南官亭接方毓芬。李维知领命后,迅速踏上行程。当李维知和方毓芬途经蟠龙墩圩子时,却听闻一个惊人的消息——合肥县政府警务大队竟跑掉一个中队。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整个局势瞬间变得更加复杂起来。唐县长得知此事后,顿时慌了神,急忙亲自带队去追。
一时间,风云骤起。程明远原本精心策划的行动,因这意外情况而面临诸多变数。方毓芬在李维知的陪伴下,心中满是担忧与疑惑,但她深知此刻必须保持镇定。而程明远和唐晓光这边,一方面要按计划执行二中队的“哗变”行动,另一方面还得密切关注唐县长追逃以及整个局势的发展,以便随时做出应对之策。各方势力在这复杂的局势中相互交织,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已然拉开帷幕。
1939 年 11 月,国民党五届六中全会进一步确定了以军事限共为主,政治限制限共为辅的方针,向华北掀起了第一次**高潮。12 月,程明远奉江北指挥部张云逸之命,去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孙仲德处当参谋。与此同时,桂俊亭 7 月 1 日五支队成立时离开 15 团二营,也来到了江北游击纵队报道,孙仲德深知二位的能力,决定派他俩回肥西老家组织抗日武装,扩大或充实主力部队。
程明远与桂俊亭向孙仲德郑重辞别后,各自跨上一匹矫健的骏马,手握一杆锃亮的长枪,从藕塘出发,向着肥西的烧脉岗、雷马一带疾驰而去。马蹄扬起阵阵尘土,仿佛是他们激昂斗志的具象化。
抵达目的地后,他们正式挂牌成立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直属大队。这一举动,如同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明灯,瞬间吸引了当地百姓的目光。程明远和桂俊亭深知,宣传和发动群众是抗日斗争的关键,于是他们迅速展开行动,深入到群众之中。
他们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向广大群众讲述抗日的意义和紧迫性。程明远嗓音洪亮,他的话语充满力量:“乡亲们,日本侵略者烧杀抢掠,让我们的生活苦不堪言。只有团结起来,加入新四军,才能保卫我们的家园,把侵略者赶出去!”桂俊亭则用朴实的语言,将抗日的道理深入浅出地讲给百姓听。
当地穷苦百姓对程明远和桂俊亭并不陌生。早在西乡闹革命时,他们就给百姓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那时,他们为穷苦大众谋福祉,打击土豪劣绅,百姓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如今,听闻他们号召大家参加新四军抗日,百姓们积极响应。
一位年轻力壮的小伙子第一个站出来,大声说道:“我要参加新四军,扛枪打日本,为咱受苦的乡亲们报仇!”紧接着,越来越多的人纷纷响应,大家群情激昂,报名的队伍越排越长。老人们欣慰地看着这一幕,眼中满是对未来的希望;妇女们则默默为即将参军的亲人准备行囊,虽有不舍,但更多的是坚定的支持。
在程明远和桂俊亭的努力下,抗日的火种在烧脉岗、雷马一带迅速点燃,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直属大队不断壮大,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凝聚起了一股强大的力量。
1940 年 1 月,在烧脉岗的街上,一场意义非凡的宣告打破了冬日的寂静。程明远和桂俊亭正式宣布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直属大队成立。朱抑仙担任大队长,大队下辖三个中队,这支新生的抗日队伍以合肥西部为核心区域,虽仅有队员近百人,枪支 40 余支,其余武器多为大刀、长矛,但队员们个个怀揣着抗日救国的热血。他们活跃在三河、中派、程店、双枣树和龙潭河一带,积极投身于抗日斗争,成为当地百姓心中的希望之光。
然而,3 月的一纸纵队指示,让直属大队踏上了新的征程——开赴庐江一带活动。当队伍行至肥西严店附近时,意外遭遇反动武装三河联防队长王庚年的阻击。王庚年,这个称霸一方的恶霸,听闻程明远和桂俊亭在烧脉岗招兵买马,早已怀恨在心,此刻更是觉得机会难得,妄图一举消灭这支新四军“土垒子”队伍。他带领着 300 多人的部队气势汹汹地追袭而来。
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程明远果断率队趴在田埂边进行阻击。战斗瞬间打响,枪声、喊杀声交织在一起。就在局势紧张之时,一枚冒烟的手榴弹突然滚到了年仅 16 岁的程明来身边。程明来一下子愣住了,眼神中透露出恐惧与不知所措。千钧一发之际,程明远一个箭步冲上前,飞起一脚将手榴弹踢了出去。“轰”的一声巨响,手榴弹爆炸,尘土飞扬,两人瞬间被土掩埋。
尽管程明远等人英勇抵抗,但由于敌众我寡,直属大队陷入了困境。在激烈的战斗中,除三中队不幸被打垮外,一、二中队在程明远和桂俊亭的带领下,艰难地冲出了包围圈,撤到了“防虎”山区的凤凰尾。队伍来到老百姓家中,稍作喘息。
程明远和桂俊亭深知此时队伍面临的严峻形势,经过紧急商量后,决定兵分三路转移。桂俊亭带领一中队向舒城山区转移,利用山区复杂的地形继续开展抗日活动;程明远则带着第二中队前往定远朱家湾一带;朱抑仙则带着部分武装来到府北乡,坚持与敌人斗争。
这次遭遇战虽然让直属大队遭受了挫折,但队员们的抗日决心并未被磨灭。在这艰难的时刻,他们各自踏上新的征程,期待着在不同的地方继续为抗击日本侵略者、保卫家园而战,为民族解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