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45章 太子辞官 (第2/2页)
龙椅上的李承业,眼中的讶异一闪而过,取而代之的,是深不见底的审视。他盯着自己的儿子,似乎想从他脸上看出什么破绽。
“为何?”李承业缓缓开口,声音低沉。
“回父皇。”李轩抬起头,目光清澈,坦然迎向那如渊似海的帝王视线,“儿臣愚钝,近日方才想明白一个道理。”
“镇抚司是父皇的刀,金吾卫是父皇的盾。刀盾在手,当为父皇分忧,为江山扫清障碍。然,儿臣手持刀盾,却引得兄弟猜忌,朝野非议,非但未能为父皇分忧,反而徒增烦恼,此乃儿臣不肖。”
“更何况,”他话锋一转,声音中带上了一丝少年人的意气,“儿臣是大周太子,未来君主。当以仁孝治国,以德行服人,而非沉迷于权术,以权柄立威。儿臣想做一个纯粹的储君,潜心学习治国之道,为将来能更好地辅佐父皇、治理天下打下根基。而非像现在这样,深陷于兄弟内斗的泥潭,耗费心神,有负父皇厚望。”
这一番话说得是冠冕堂皇,气魄宏大,将自己的退让,上升到了“储君之道”和“国家大义”的高度。
李承业沉默了。
他静静地看着殿下的儿子,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
他设想过李轩的一百种反应:或是骄傲自满,要求更多赏赐;或是趁机打压兄弟,巩固权势。唯独没有想到,他会选择以退为进。
这是一种何等高明的政治智慧!
退一步,瞬间就从众矢之的,变成了风暴之外的观棋人。
他主动放弃了手中的“利器”,反而让所有针对他的阴谋都失去了目标。同时,也将一个难题抛给了李承业——你别的儿子还在斗,你这个最能干的儿子却不玩了,你这个做爹的怎么看?
更重要的是,李轩最后那番话,精准地击中了他的内心。
李承业需要的,是一个合格的继承人,一个未来的皇帝,而不是一个权臣,一个将军。
李轩的这番表态,恰恰证明了他已经超越了对具体权力的迷恋,开始站在“君主”的高度思考问题。
“朕,准了。”
许久,李承业的声音再次响起。
他看着李轩,眼神复杂,有欣赏,有欣慰,也有一丝作为帝王的警惕。
“金吾卫左营,暂由兵部接管。镇抚司提督一职,朕会另择人选。”李承业顿了顿,语气缓和了些,“你既有心向学,便回东宫好生读书吧。太子太傅、太保那里,不可懈怠。”
“儿臣,遵旨。谢父皇成全!”李轩深深一拜,姿态恭敬至极。
“另外,”李承业似乎想起了什么,补充道,“昨日之事,太子府卫队擅自调动,包围军营,终究是坏了规矩。朕念你事急从权,不予追究。但下不为例。”
这看似敲打,实则是回护。等于将此事彻底定了性,堵住了所有人想要借此攻击李轩的嘴。
“儿臣,谨记父皇教诲。”
退朝的钟声敲响,百官躬身相送。李轩在一众或惊疑、或困惑、或忌惮的目光中,昂首走出了金銮殿。
阳光洒在他身上,将他的身影拉得笔直而修长。
他知道,从这一刻起,棋局的走法,已经彻底改变。他收回了所有伸出去的棋子,看似空门大开,实则,是将整个棋盘,都变成了自己的狩猎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