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未央棋局,刘陈与共【3k】 (第1/2页)
正统十一年,秋冬。
大军兵临长安城下,此时的王莽似乎已经察觉到了自己进入到了末日,想要反抗,但却已经调遣不动麾下兵马了。
一来是因为刘秀的原因——刘秀的“名声”传的太远、太广大了,这不仅仅是黔首们相信刘秀是有“法术”的人,那些士大夫们也相信这一点,并且他们甚至比黔首们更加相信。
为什么?
因为往往读书人、或者说坚信自己的读书人才更容易被骗——这也是为什么有些时候,大学生会、高中生,会比那些没有读过书的人更好骗、更显得单纯的原因。
他们对自己十分自信,觉着没有什么事情能够骗到自己,如此一来,在遇到了为自己贴身定制的骗局的时候,就会很轻易的就上当。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二来则是因为陈氏的原因——刘秀与陈氏在洛水之畔,指洛水而誓的事情,几乎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传遍了整个长安——或者说,刘秀之所以在攻打长安城之前,就在洛水而誓的原因便是如此。
他要将整个长安城策反,让长安城中的人坐在自己的“内应”。
刘秀的这个计划十分顺畅,在得知陈氏与刘氏再次进行了盟约之后,城内的世家大族也好,普通的行伍士卒也好,全都是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他们跟着王莽真的还有前途吗?
陈氏都已经带头反对王莽了,王莽还有什么机会?
而王莽本人呢?
他则是已经自暴自弃了,在未央宫中待着,整个人如同行尸走肉一样,此时的他满脑子都是在思考一件事情,佛门的人为什么要杀死三苦?
而自己先前为什么还要怀疑六难,怀疑三苦?
若是三苦没有死,若是六难没有死,若是自己最开始就相信了六难,那么,如今的自己还会是这般样子吗?
应当不是吧?
在这样子日复一日的折磨中,王莽彻底的疯了。
他一把大火差点是将未央宫给焚烧殆尽,一切的一切都好像随着他的死亡而消失了,这位篡汉自立为帝的皇帝,在没有当几天皇帝的时候,就将自己的一切都给付之一炬了。
而随着王莽的死,长安城的城门也是缓缓打开。
刘氏的皇帝、刘氏的天子再一次从这长安城门之中缓缓而来,走进了这在百年前就属于他们的皇宫和长安城。
刘秀打马游街,一如当年刘邦进入长安城时候的样子,一如刘恒进入长安城时候的样子,如今...轮到他走进长安城了。
正统十一年,腊月三十。
随着刘秀进入长安城,新朝彻底宣告灭亡,整个大汉再次回归了原本的模样,而刘秀在复国之后,依旧是没有动摇国家原本的“国号”,依旧是为汉。
次年,改元“光复”,是为光复元年。
光复元年的春日,在一片万物生开勃勃生机的场面之中,陈氏官渡公陈况病逝于官渡之中的床榻上, ,临终前面容上带着笑容,没有什么遗憾。
而也正是这一年的春日,在官渡公逝世之后,梁王、也就是皇帝的生父,在皇帝尚且还未曾给他争取“加封”的时候,同样逝世在自己床榻之上。
据发现尸体的下人所说,当时梁王躺在床榻之上,眉眼含笑,好似心满意足的样子。
当时是,天子骤然悲痛近乎于晕厥,他坦诚道,在短时间内接连失去了两位对自己十分重要的人,这对自己是一种致命的打击。
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人敢在反对皇帝给自己的父亲追封了。
是的,皇帝要给自己的父亲追封为“皇帝”了。
这是一种近乎于开创性的举动,但却没有人能够反驳这一点,因为大汉以孝治天下,对孝道是十分尊崇的,这一点从所有皇帝的谥号中都能有一个“孝”就可以看出来了。
除却太祖皇帝之外,其余的皇帝的谥号中都有一个孝。
这个孝并不属于谥号评价的一环,是整个皇朝的推崇,整个华夏古代两千多年,大概也就只有大汉是如此的谥号了。
如孝文皇帝、孝景皇帝、孝武皇帝等等。
就算是“光武皇帝”在死后,他的谥号之前也加了一个“孝”,为孝光武皇帝,其实这个“孝”在阅读的时候是可以忽略掉的。
刘秀为自己的父亲追封为“怀”,是为汉孝怀皇帝。
而在对自己的父亲进行了追封之后,刘秀开始了对前朝错误的大清洗——比如他将先皇,也就是“刘奭”的谥号定为“荒”。
是的。
先皇刘奭在死了这么多年之后,甚至还没有一个谥号。
当初他死的匆忙,王莽紧接着篡汉,王莽篡汉之后又紧接着是诸刘篡汉,这种情景之下,自然是不可能有人给刘奭谥号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