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宣帝即位,回归现世【6k完毕】 (第2/2页)
或许是三年,或许是五年,但一定会来临。
就好像,一本书的书测如果在给量中不能持续的走高,而是在某一天突然之间跌落,那么这本书的巅峰也就注定了一样。(没错,我就是在说我这本书QAQ)
宣帝年间,西域还是较为听话的,而中原大汉王朝对于西域的同化也是缓慢开始进展,在宣帝十年的时候便完成了对于西域的整体“汉化”。
大汉的触角终于可以再往前伸一点点了。
而这一年,大汉的太子也终于已经十三岁了,他也成为了一个俊秀而又优异的少年人——这个少年人从各个方面来看,都十分符合大汉的继承人。
甚至天下中有些人都在感慨,天命果真是在大汉吗?
竟然连续数代都是明君!
唯有宣帝刘进的心中有些许莫名其妙的担忧——他自幼就喜欢读史书,当年的秦国也同样是连续出了几代的贤明君主,最后一统天下,直到出了一个秦二世。
秦朝就此覆灭,被太祖陛下拿到江山社稷。
而此时的大汉呢?
太祖、惠帝、文帝、景帝、武帝、武德帝正正好好六位,加上他这位当今大汉天子,便是第七位帝王了。
昔年的秦国不也是这样吗?
奋六世之余烈,而出现了一位始皇帝嬴政。
同样是.....七代!
当然了,这种猜测只是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而已,相对于自己亲眼看到的东西,刘进还是较为相信自己看到的东西的。
而刘询的表现也没有让刘进失望。
十几岁的年纪便能够通读史书,无论是政治智慧还是为人的智慧,为帝王之道的智慧,都十分的卓著。
所有的一切都显示出,大汉好似是要进入到一个新的台阶了!
.... ....
宣帝十五年,宣帝病重。
太子刘询也开始逐渐的承担起来了监国大任,一直到宣帝十五年末,宣帝的病情好了许多,而这个时候的太子也放下了手中的朝政要务。
.... ...
未央宫中
刘询神色凝重,他看着刘进开口道:“父皇,民生多艰,若非亲眼所见,怎么能够遍察民生疾苦呢?儿臣请私访游历天下,以见万民黔首。”
刘进有些犹豫但最终却也没有拒绝,思来想去还是叹了口气。
“也罢,但你的身旁不能没有人跟着。”
他略微犹豫说,找到了合适的人选:“便让许家那个小子跟着你吧!”
许家?
刘询微微挑眉:“是父皇的黄门侍郎?”
刘进微微点头,看着刘询笑着说道:“是他。”
“昔年他的父亲便是先皇身边的黄门侍郎,他也成为了朕的黄门侍郎。”
他摇了摇头:“我不准备让他的孩子再入宫侍奉了,便给他些许恩典,让他的孩子跟着你吧!日后也能堂堂正正为官。”
刘询并没有质疑,接受了这个命令。
.... .....
宣帝十七年,秋末。
太子刘询回到了东宫,只是短短的一年时间,他便沧桑了许多。
“哀民生之多艰啊.....”
.... ....
宣帝十七年,冬末。
天子诏令,黄门侍郎许广汉之子许舜,进为....东宫詹事。
.... .....
宣帝十八年,秋末。
宣帝病逝,这一生虽然上承三皇盛世,但却并未曾做出什么杰出的贡献,但他的孩子刘询却依旧顶着压力,给他上了谥号“宣”,算是一个...美谥了。
同年,太子刘询登基。
次年改元,甘露。
是为....甘露元年。
.... ....
“咚——”
一道仿佛是钟声的声音响起,陈成缓缓的睁开了眼角,他缓缓从床上坐了起来,按了按自己的鼻头。
他第一时间便是打量四周,而后...发现了与上次的不同。
这一次,他的“卧室”似乎更加豪华。
陈成微微一笑,在历史长河中奋斗那么多年,最基础的渴望,不就是这个吗?
他起身,看向窗户外。
圃园风光依旧。
PS:不必担心后面的剧情,我心中早已经有了腹稿,甚至多次有暗示伏笔。嘻嘻。具体的大家可以仔细的找找很早之前,差不多是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的章节。
另外汇报一下近况。
书的成绩开始缓慢的跌落了,书测的新量是这样的,能够接受和理解,但是不知道能否冲百万了,百万作为番茄的一个天堑,我还是很想跨过去的,但这东西嘛,看天命了。
此外就是工资...嗯,继续拖着,但没办法,好像是因为学校欠了太多的钱,所以我们新校长发工资的时候被检查出来他的卡发工资了,所以直接执行冻结了.....emmm,说是要解决,但是不知道要多少天了。
哎。
不管如何,反正书的成绩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下个月能吃点好的了。嘻嘻。
爱你们,么么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