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结亲 (第2/2页)
不过,转念一想,一个才十一岁的孩童,怎么可能会有这种心机。
耶律阿保亿的这一期学子,是第四期了,这一期的学子,规模数量更大,原本设在城中的武学堂,规模已经太小了。
因此,武学堂已经搬迁至幽州城南的一处庄园中,而且周边还在扩建,武学堂这个名字,已有些词不达意了,甚至可以和后世的学校,相提并论了。
第四期的学子人数众多,主要是陈从进征讨契丹,奚部之后,各部头人派来的适龄子弟。
契丹八部,奚人四部,这只是大范围的,但实际上,契丹,奚人的内部中,还有很多中小型的部族,一个部落派一个两个,那都可以成立三四个班了。
而一个班中,若全是蕃部子弟,那还有什么同化的效用,因此,为了中和一下,汉人孩童的数量,也要大比例提高。
因此,第四期的人数是最多的,达到了五百六十多人,足足开设十二个班。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世间万物,所有一切都是相对的,胡汉混居,也不仅仅是胡人被汉化,汉人同样不可避免的受到胡人文化的影响。
同化与被同化,有时候其中并非是绝对的,再落后的民族,被同化的时候,也会留下自己的烙印。
比如,胡人留下来的胡床,胡椅,胡旋舞,胡饼,葡萄酒,皮质衣物等,但汉文化的强大之处,便在于文化,思想的同化能力。
第一代胡人或许很难改变,但是只要在汉地生活久了,到了第二代,文化思想,思维模式,就无限趋向于汉人。
陈从进在学堂中,又发表了一通讲话,核心思想便是,天下的未来是你们的,要好好学习,学好本事云云。
而在回到府中时,萧郗向陈从进递交了一封进奏院的公文。
在此时各藩镇中,开设在长安的进奏院,可以说是这个时代一个大型的情报交流地。
天下各藩镇都要按照惯例,向长安朝廷汇报自己镇中发生的大事,这种惯例,河朔三镇也不例外。
因此,天下所有的情报汇集到长安,再由各镇设立在长安的进奏院,收集情报,再传回去,用现在的话来说,差不多就是驻京办的意思。
进奏院传回的文书中说,在七月份时,左骁卫上将军杨复光卒于河中。
打黄巢时,杨复光数为监军,在关键时刻和王铎互相配合,挡住了黄巢入关中后,数次的进攻。
作为一个宦官,杨复光确实是个人才,不仅对唐室忠心耿耿,又善抚士卒,听闻杨复光死,河中军中将士为之痛哭数日。
而田令孜素畏忌杨复光,得知杨复光死讯甚喜,原来的时候,田令孜一直是压着杨复光的,但是杨复光任天下兵马都监,有收复长安之功。
虽然田令孜在最后关头,横插一杆子,硬是给自己分润了收复长安的功劳,但是明眼人都看出来了,王铎和杨复光的功劳,比田令孜强多了。
而杨复光现在死了,在宦官中再无人能与田令孜对抗,进奏院的行文中,有这么一句话,田相专权,时人莫敢与之抗。
不过,田令孜也是明白人,知道人死为大的道理,田令孜觉得自己的心胸还是宽阔的,也没必要和一个死人计较,因此,杨复光死后,追赠其观军容使,并上谥号忠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