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六章内外交困后的转机 (第1/2页)
一、旧患未除,余波又起
尽管新政推行取得一定成效且边疆战事暂时缓和,但旧势力并未偃旗息鼓。那些心怀不满的守旧派大臣与地方豪强仍在暗中勾结,伺机而动。他们趁着新政推行中一些细微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再次在朝堂和民间掀起波澜。
在朝堂上,他们不断以新政实施过程中的小偏差为由,向李治和李弘施压,要求重新审视新政。“殿下,新政之下部分地区赋税征收仍存在混乱,百姓多有怨言,长此以往恐生民变。”一位守旧派官员故作忧虑地说道。
而在民间,他们指使一些人故意制造事端。比如在一些推行均田制的地区,有人恶意破坏农田界碑,造成土地分配的混乱假象,然后煽动不明真相的百姓闹事。“这新政根本就不靠谱,土地都分不清楚,以后日子可怎么过!”一些被煽动的百姓跟着起哄。
李弘得知这些情况后,深知旧势力的顽固。他一面安排官员深入地方,查清事实真相,解决实际问题;一面在朝堂上坚决回击守旧派的无端指责。“各位爱卿,新政推行过程中出现一些小问题在所难免,但我们不能因这些小瑕疵而否定新政的大方向。我们要做的是积极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反对。”
二、边疆新忧,局势再紧
就在朝廷内部为新政与旧势力周旋时,边疆局势又出现了新的变化。之前被裴元庆击败的突厥部落并未就此罢休,他们联合了周边几个小部落,重新集结兵力,准备再次侵扰大唐边境。
情报传来,西北边境守军严阵以待。但这次突厥联军来势汹汹,他们吸取了上次失败的教训,改变了作战策略。不再一味地正面强攻,而是采用游击战术,骚扰边境城镇,抢夺物资后迅速撤离。
“殿下,突厥联军十分狡猾,他们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我们的军队很难集中兵力进行围剿。”边境守将焦急地向李弘汇报。
李弘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紧急召集军事将领商议对策。裴元庆提出:“我们可以在边境设置多个据点,加强巡逻和警戒。同时,派出小股精锐部队,深入敌后,破坏他们的后勤补给线,让他们无法长久作战。”
李弘采纳了裴元庆的建议,下令迅速部署。一方面加强边境防御工事,增派兵力;另一方面组建了几支精锐的特种部队,由经验丰富的将领带领,深入草原。
三、新政受阻,压力倍增
旧势力的反扑和边疆的新危机,让新政的推行再次受到阻碍。一些原本支持新政的大臣也开始动摇,他们担心局势失控,影响国家的稳定。
“殿下,如今边疆战事不断,朝廷内部又纷争不止,新政是否应该适当放缓节奏,以稳定局势?”一位大臣试探性地问道。
李弘明白大臣们的担忧,但他更清楚新政一旦放缓,之前的努力可能就会白费,旧势力会趁机卷土重来。“各位爱卿,新政是大唐走向繁荣的必由之路,我们不能半途而废。边疆战事我们会全力应对,朝廷内部的问题我们也会妥善解决。大家要坚定信心,共同为新政的推行努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政推进的难度越来越大。一些地方官员因为害怕承担责任,对新政的执行变得消极怠工。原本计划中的一些改革措施,在地方上难以落实。
四、内部矛盾,愈演愈烈
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朝廷内部的矛盾也愈演愈烈。支持新政和反对新政的大臣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了一些激烈的争吵。
一次朝堂议事上,守旧派大臣再次提出要暂停新政。“殿下,如今国家面临如此多的问题,新政已经成为了负担。我们应该回归旧制,先稳定局面。”
支持新政的大臣们则毫不示弱地反驳:“你们这是目光短浅!新政是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现在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以后国家怎么强大?”
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朝堂上一片混乱。李治看着这一幕,心中十分无奈。他试图调和双方的矛盾,但收效甚微。
李弘深知,如果不能及时化解朝廷内部的矛盾,新政将无法继续推行,国家也将陷入更深的危机。他决定采取一些措施,缓和双方的关系。
五、太子调解,缓和矛盾
李弘首先分别找支持新政和反对新政的大臣们谈心。他对支持新政的大臣们说:“各位爱卿,我理解大家对新政的坚定支持,但我们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在推行新政的过程中,要多听取不同的意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矛盾。”
然后,他又对反对新政的大臣们说:“各位大人,我知道你们是为了国家好,但新政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对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一起探讨新政中存在的问题,共同寻找解决办法,而不是一味地反对。”
接着,李弘组织了一次新政研讨会,邀请双方大臣共同参加。在研讨会上,大家可以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一位守旧派大臣提出:“新政中的税收改革虽然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但对国家财政收入有一定影响,我们应该如何平衡?”
支持新政的大臣们认真听取了意见,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我们可以通过发展商业、增加贸易往来等方式,拓宽财政收入的渠道,同时加强对税收的管理,确保税收的公平合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