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章 不理解 (第1/2页)
这一回,面对南祝仁这么高攻击的陈述,学生们好像还沉浸在刚刚案例结尾的惨案中。
氛围沉重,没有人笑。
不过现在也不是什么需要活跃课堂气氛以调动注意力的阶段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已经被全部吸引过来了。
顺着上一句的话,南祝仁继续往下梳理:“我这里面说的‘人’,指的是你们。”
他指着在座的学生道:“你们是‘人’,而他们不是‘人’。”
学生们中的一部分有点懵逼。
这老师是在夸我们吗?但为什么没有一点被夸到的感觉?
脑子灵活一点的学生,则是隐隐约约从南祝仁这弯弯折折的形容中拐出来了。
果不其然,南祝仁接下去道:“广义上的‘人’,是我们在这个社会中生活的集体。我们在正常的社会中出生,在正常的社会中成长,在正常的社会中生活。”
“我们的思维模式,我们的认知结构,都是在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下潜移默化地构成的。因此我们在和别人交流的时候,也会以这种‘人’的标准去揣摩别人。”
说着,南祝仁点了点PPT中的几个关键点,诸如诈骗犯反复安慰受害人“只求财”的部分。
“在我们日常的设想中,肯定会觉得‘诈骗犯只是想要骗钱,他们也不想把事情闹大,不然会增加被警察抓的可能性’。”
南祝仁摇了摇头:“而这种想法,恰恰也是犯罪分子希望受害人能够进行下去的想法,因为秉持着这种想法的受害人会异常地顺从,甚至会主动地去堆进诈骗流程。”
“但——”
南祝仁点击PPT,上面出现几个大字:
【错误共识效应】
……
【错误共识效应】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个体会会本能地高估他人,认为他人会与自己有观点、信念或行为的一致性的倾向。
这种效应的成因有很多。
比如【自我中心偏差】——指个体以自身经验为锚点推测他人;
或者【认知捷径】——指个体默认他人与自己的社会背景、价值观相似。
但犯罪分子,永远是让身怀这种【错误共识效应】的个体蒙受损失的群体。
……
“——如果真的觉得诈骗团伙只是为了‘求财’,那我们的想法此刻从根子上就错了。”
“犯罪分子的三观和我们天差地别,他们的认知、人格和我们更是迥异。”
南祝仁说着随手拿起一本书:“打个比方,我现在手里拿着的是《刑法》。在座的各位可能会觉得上面写的东西是我们绝对不能够去触碰的规定,是行为的红线。”
“而那些‘不是人’的个体看到了,会觉得这是一本‘致富经’。”
南祝仁的声音低沉下去,以至于像是在讲恐怖故事一样。
这正是他此刻想要达到的效果。
这种反诈教育意义的讲座,某种意义上就是在吓人,吓学生,吓小孩。
一些激情犯罪的嫌疑人,思维还算是没有脱离正常人;但是职业罪犯,他们秉持的就是一套完全迥异于社会体系的思维模式。
便是很多初出茅庐的警察,都会摸不着头脑;而更加反社会一些的恶人,便是集齐一个专家团队都会束手无策。
拿影视作品做夸张一点的例子,就是某个喜欢做人的心理学大厨;再夸张一点,就是某哥谭的周可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