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军校!徐达与李文忠的鼎力支持! (第2/2页)
“有了军校,就能源源不断培养出懂兵法、会打仗的专业人才,武勋有了新鲜血液,才能跟文官制衡,朝堂才稳得住。”
大明虽然也有武举,但武举与文官科举相比,简直是天差地别。
武举考的多是弓马骑射、膂力武艺,顶多再考些粗浅的兵法条文,录取名额少得可怜,中举后也多是从基层军官做起,很难进入权力核心;而文官科举则是朝廷选官的正途,进士出身者往往能直接进入中枢,升迁速度远非武将可比。
更重要的是,武举选出的人才,大多分散在各地军中,缺乏统一的培养和归属感,很难形成足以制衡文官的力量。
朝堂之上,文官们动辄引经据典,议论军政大事,武将们往往插不上话,久而久之,军务也渐渐被文官插手,武将的话语权越来越弱。
老朱深知这种失衡的危害,当年设武举,本是想弥补武将人才的不足,却没料到还是没能改变文官独大的趋势。
现在朱高炽提议办皇家军校,培养专业的军事人才,恰恰击中了这一症结——军校出来的军官,既有系统的军事素养,又有“天子门生”的身份认同,将来遍布军中,自然能形成一股稳定的力量,与文官体系相互制衡,这正是老朱一直想做却没找到头绪的事。
徐达与李文忠等老将则是兴奋不已,开办军校这意味着武将勋贵将会有一条独属于自己的传承之路,不必再像现在这样,只能靠世袭勉强维持地位,却眼看着后辈们一代不如一代。
有了军校,他们这些老将毕生的用兵经验、治军心得就能系统化地传下去,不必担心随着自己老去而失传;勋贵子弟也能凭真本事入学,在军校里学到真东西,毕业后凭实绩晋升,而非只靠父辈的荫庇混日子,如此才能真正保住武勋的体面与地位。
更重要的是,这路是独立的,不必依附于文官体系,武将能有自己的人才培养阵地,有自己的晋升通道,朝堂上说话才能更有底气,不至于像现在这样,处处要看文官脸色。
将来军校里走出来的将领,既有学问又能打仗,自然能撑起武勋的门面,让武将群体在大明的朝堂上真正站稳脚跟。
朱高炽又道:“其二,现在想当军官,要么靠世袭,要么靠军功。可那些寒门子弟,没背景没门路,就算在战场上拼出命来,斩将夺旗立下大功,也可能因为上头没人说话,功劳被克扣,顶多混个小旗、总旗,想往上爬难如登天。多少有勇有谋的汉子,就因为出身不好,一辈子窝在底层,最后默默无闻地老死在军营里。”
“军校就给他们开一条路——不管家里是种地的还是做买卖的,只要年纪合适、身体硬朗、脑子灵光,通过咱们的筛选,就能进军校。在里面学兵法、学算学、学带兵,只要肯下苦功,成绩合格,毕业就能直接授职,百户、试百户起步,全凭本事说话。”
“这样一来,朝廷能从民间招揽到那些最有冲劲、最渴望出人头地的好苗子,他们知道机会来之不易,定会拼命练本事、立战功;军中那些靠着世袭混日子的纨绔,见有真本事的人能凭能力压过自己,也得逼着自己上进,不敢再懈怠。上下都有奔头,军队才有活力,才不会变成一潭死水。”
话音一落,鸦雀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