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217章 铁亩均田苏民望,腐吏阻议触豪强 (第2/2页)
这不是梦话吗?
要知道,在赵国治下时,武安城的百姓哪敢想“百亩田”的事?
那时,城郊的好地大半都攥在钱家这样的豪绅手里。
寻常人家能有个三五亩薄田,就算是殷实户了。
更多的人,不过是豪绅的佃户或长工。
租种钱家的地,每年收成交三成租子是常例,遇着钱家“看收成好”,还会再加一成。
若是赶上灾年,地里收的还不够交租,就得拿家里的粮食、布匹抵。
实在没东西了,便得卖儿鬻女,或是去钱家做长工,累死累活一年,也就混个肚圆。
有个老佃户,在钱家的地里种了四十年,如今六十多了,背驼得像张弓,家里祖孙三代挤在两间破草房里。
最大的心愿,不过是能有一亩自己的地,临死前能吃上一口自家种的粟米。
此刻听赵诚说“每户百亩”,他猛地捂住嘴,满脸不敢置信。
看着那年轻英武的面容上,满是认真,这话也不像作假,他才艰难的咽了咽口水。
浑浊的眼泪顺着皱纹往下淌,喉咙里发出“嗬嗬”的抽气声,竟哭了出来。
“君上……您说的是真的?”
有个胆大的汉子,颤抖着声音问道,“真能给咱分百亩田?”
赵诚点头:“秦法之下,耕者有其田。
只要编入户籍,按律纳粮,这田便归你们耕种。”
“哇——”
不知是谁先哭出声,紧接着,田垄间爆发出一片压抑许久的呜咽。
有年轻人大声欢呼,有妇人抱着孩子抹泪,还有些老汉对着润田机的方向,一遍遍地磕头,嘴里念叨着“遇上好时候了”。
这片沉寂太久的土地上,第一次响起如此真切的、带着希望的声响。
而这个时候,一直站在一旁的王博县令脸色却是大变。
他眼睛一转,连忙说道,“君上,此事得徐徐图之,恐怕不能一蹴而就啊。”
这片土地,表面看是寻常农户的命根子,实则大半都攥在钱家手里。
钱家是武安城盘根错节的豪绅。
自赵武灵王时便在此立足,靠着联姻、放贷、勾结官吏,一步步吞下了城郊七成的水浇地,连洺水支流的灌溉渠,都得经过他们家的田埂才能流向下游。
寻常百姓要么是租种钱家土地的佃户,要么是替钱家打理田产的长工,一年到头汗珠子摔八瓣,收成交了三成租子后,剩下的刚够糊口,遇上天灾就得卖儿鬻女。
赵诚虽得封武安君,坐拥邯郸以西百里封地,按秦制,封地内的土地理论上归其管辖调度。
可他初来乍到,要督造蒸汽器械,也没急着处理此事。
是以这些日子,他只让血衣军守住工坊与要道,对地方田产暂未触及,只暗中让属吏查访各户田契来源,尤其是那些“世代相传”却找不出原始文书的地块。
王博之前在泥坑里哭喊“护田”,喊的虽是“百姓”,眼角余光却瞟向人群外一个穿着锦缎短打的汉子,这一幕赵诚尽收眼底。
那汉子他也知道是谁,那是钱家的管家钱忠。
方才队伍出城时,钱忠就偷偷塞给王博一个沉甸甸的钱袋,只说“君上若动了咱家的地,还望县令大人多费心周旋”。
王博本就靠着钱家举荐才坐稳县令之位,每年还能从钱家的租子里分一杯羹,此刻自然坐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