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初见成效 (第1/2页)
清晨六点,天际的微光还带着几分惺忪的倦意,像是被风揉皱的绸缎,刚刚在社区中心那栋老旧建筑物的楼顶瓦片上铺开了一层薄银。社区中心紧闭了一夜的卷帘门“哗啦”一声被猛然拉开,那声音在寂静的清晨里格外突兀,惊得门口台阶上的几只麻雀扑棱棱飞起。
陈风身形挺拔却带着熬夜后的疲惫,他拎着那台编号0426的监测仪,脚步匆匆却又小心翼翼地蹲在门口台阶上。他的手指有些粗粝,熟练地从工具包里掏出螺丝刀,轻轻拆开后盖。他的眼神专注而锐利,第三次仔细检查内部模块,仿佛在探寻一件珍贵宝物里藏着的秘密。电池槽边那根细如发丝的蓝色数据线,依旧安静地躺在原处,像是被世界遗忘的装饰线,没有接头,也没有信号芯片,仿佛只是一场无心的失误。
“再拆下去,它就要报警喊非礼了。”阿飞扛着一摞塑料凳,脚步拖沓地走过来,伸了个大大的懒腰,又打了个哈欠,声音里满是慵懒,“你昨晚睡了仨小时,现在又来验设备贞洁?”
陈风眉头微蹙,手上动作却没停,把后盖咔嗒一声扣好,才抬起头,眼神里带着几分坚定又带着几分无奈:“我不是信不过王经理。”他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我是信不过‘巧合’。一台刚巧没远程上传功能、编号又刚好是0426的机器,出现在这种时候?太贴心了,就像早餐店老板说今天免费,结果你发现他欠你爸五万。”
阿飞把凳子往地上一蹾,震起一小片灰,漫不经心地问:“那你还把它摆在前台?”
陈风站起身,拍了拍裤子上的灰尘,嘴角勾起一抹略带深意的笑:“对啊。越显眼,越安全。藏起来才像心里有鬼。”他抱起机器,稳稳地走向操作台,开机,屏幕亮起一行绿字:“本地存储·不可上传”。他顺手从旁边扯过一张便利贴,拿起笔,手写加粗:“你治的是人,不是数据包。”
七点刚过,小灵迈着轻盈的步伐来了,手里拎着个保温桶,笑盈盈地说这是她妈煮的红豆粥。她没有多说话,只是轻轻把粥分进三个塑料碗里,然后打开铁盒,取出那本手写日志,翻到崭新的一页,笔尖在纸上摩挲,发出沙沙的声响。
第一位患者是位中年大叔,他有些局促不安地站在那里,异能是控温,但最近一紧张就冷得周围结霜。他搓着手,眼神在机器和小灵之间来回跳动,带着几分担忧和不确定:“那个……你们现在不用大公司设备了?不会不准吧?”
“准。”小灵温柔地点点头,指尖泛起柔和的光晕,像冬日里的暖阳,“机器只是记录,我才是治疗的。”
她当着大叔的面,在日志上认真地写下姓名、症状、治疗时间,还把大叔自己描述的“像冰箱漏气”画了个可爱的小图标。大叔被她的幽默逗乐了,脸上的紧张也消散了不少,家属也掏出手机,饶有兴致地拍了张照。
然而,没人注意到,角落里一位戴口罩的老妇人已经悄悄拿出手机,录了整整三分钟视频,标题早已打好:“楼下那家‘怪诊所’今天真治人了?”
八点,人开始多起来。原本计划只接诊半天,结果门口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有人带着年幼的孩子,孩子紧紧抓着大人的衣角,眼神里满是好奇;有人扶着老人,老人步履蹒跚却眼神坚定;还有个穿校服的高中生,举着手机直播,兴奋地喊着:“家人们,这就是那个拒绝泰诺思的‘硬核救助站’,我现在带你们看看什么叫无设备纯手法治疗!”
“我们不是表演杂技。”阿飞翻了个白眼,嘴里嘟囔着,但还是麻利地搬出新印的安全手册,一人发一本,还不忘叮嘱几句注意事项。
陈风站在一旁,冷静地启动“双轨分流”——轻症的由志愿者拿着手册,耐心地讲解,告诉他们一些简单的自我调节方法;重症的则被引到内室。阿飞负责人工登记,认真核对每一个信息;小灵专注地治疗,每完成一例,就在白板上画个正字,那清脆的落笔声,仿佛是治愈的节奏。
十点二十分,一个青年走进来,脸色发青,手抖得像在打摩斯密码。他是上个月异能失控、砸了便利店的那个,低着头,不敢看众人的眼睛。治疗完后,他却没有立刻离开,反而主动站到门口,开始帮着维持秩序,声音有些沙哑地说:“大家排好队,一个一个来。”
“以前别的机构测我,全是红灯警告。”他低声对陈风说,眼神里满是复杂的情绪,“你们这儿,连仪器都不联网,可我……反而不想乱来。”
“因为你在这儿是‘人’,不是‘风险样本’。”陈风递给他一杯热水,热水冒出的热气模糊了他的镜片,“歇会儿,待得惯就留下帮忙。”
青年点点头,默默接过一叠手册,开始耐心地教排队的大爷怎么识别异能过载的前兆,大爷听得连连点头,脸上露出安心的笑容。
中午,阳光斜照进活动室,温暖的光线洒在墙上,投影着小灵画的“能量波动曲线图”,那线条流畅而富有韵律。阿飞正对着台账一条条核对,额头冒出了细密的汗珠,却不敢有丝毫懈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