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寒门科举 (第2/2页)
“同行!”
“铸我寒门脊梁!开万世太平!”
数月之后。
长安,醴泉坊,弘文馆大学院。
巨大的校场上,临时搭建起一排排简陋的考棚。
近千名穿着统一青色粗布袍服的寒门学子,正襟危坐。
他们面前,是统一的、由工部官书局印制的新式试卷。
这便是弘文馆大学院,也是整个大唐帝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科举”!
不以门第举荐,唯以试卷取才!
太极殿,暖阁。
李承乾没有批阅奏章,也没有召见大臣。
他独自站在窗前,负手望着醴泉坊的方向。
房玄龄和褚遂良站在一边,手中捧着厚厚的奏报。
有来自江南的:吴县农兵卫在百骑司“铁鹞子”的暗中支持下,成功击溃了另一股试图袭扰官道的豪强私兵,依附的寒门佃户越来越多,地方官府清丈田亩、推行新学的阻力明显减弱。
也有来自河北的:酷吏张巡手段依旧酷烈,但已开始有意识地利用“寒门举荐法”选拔的里正、乡吏。
元城的李茂,凭借公正和坚韧,不仅稳住了东乡的局面,更协助州府妥善安置了一批因崔氏夺产而流离的佃户,赢得了“李青天”的民间口碑。
还有来自百骑司指挥使的密奏:
各地残余的世家势力,在郑氏覆灭的震慑下,明面上的串联基本绝迹,但暗中的抵触并未消失。
或利用宗族力量暗中阻挠农兵卫组建,或以“礼法”之名排斥寒门吏员,或在经济上继续盘剥依附的小户。
“陛下,”房玄龄率先打破沉寂,
“各地推行新政,虽然过程中难免有波折,但根基已经渐渐稳固。
通过寒门举荐上来的优秀人才,还有农兵卫这支力量,都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了。
尤其是这次弘文馆的大考,全天下都在关注,如果能从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人才,那么新政就有了可以继承和发展的人了!”
李承乾缓缓转过身,目光落在房玄龄手中的奏报上,却并未接过。
“根基?”
李承乾的声音有些低沉,
“郑氏倒了,不过是推倒了最显眼的一座牌坊。
千年的积弊,千年的门第之见,千年的盘根错节,岂是一场大考、几处农兵卫就能涤荡干净的?”
他走到御案前,拿起一份关于某地世家暗中提高依附小户“常例钱”以规避“代缴租赋令”的密报,指尖在冰冷的纸面上划过:
“他们换了个法子,依旧在吸血。
朕的刀,能砍掉伸出来的爪子,却砍不尽那些藏在暗处的吸管。”
他看向房玄龄和褚遂良,
“推行新政的难处,不在于打破旧的东西,而在于建立新的秩序!
要破除旧弊,朕可以用鲜血与战火开辟道路。
但要建立新规,却需要像春雨滋润万物一样悄然无声,像水滴年复一年穿透石头那样坚持不懈!
这需要那些寒门学子,真正学有所成,成为地方上能独当一面的干练官吏,成为朝廷的栋梁之才!
也需要农兵卫,不仅仅是一时能用的爪牙力量,更要成为捍卫新政、扎根在乡土里的稳固基石!”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醴泉坊的方向,
“弘文馆这场考,考的不仅是他们的学问,更是他们能否担得起这份‘立新’的千斤重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