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大势逆转 (第2/2页)
那些和黄河大堤案完全没关系的东西怎么也在查,海道漕运衙门的河南衙门被频频登门,甚至偶尔问起漕粮、库银之事。
这怎么能随便查呢?(万一真的查出问题来怎么办?)
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政府、朝廷,都有无数的问题,大多数时候它是薛定谔的状态,只要不查就能顺利运行下去。
但若是真的要查,很可能一个小小的问题,最终会演变成巨大的灾难。
譬如水门事件,谁都想不到一场窃听事件,最终竟然会导致一位总统下台,简直是那首西方民谣的真实展示——“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失去一匹战马。失去一匹战马,失去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毁了一个王朝。”
在中国有一句更合适的话——“有些事不上秤没二两重,一上秤千斤都打不住。”
除了像李显穆这样敢保证自己绝对没问题的,其他大多数人,甚至包括李显穆的岳父英国公、兄长韩国公等人,谁都不敢说自己就没问题。
于谦等人大肆扩大调查范围,如今感觉到害怕的已经不仅仅是可能参与到黄河大堤案中的人,甚至包括其他在山东、河南、漕运中有利益干系的人,以及和这些衙门官吏有干系的人。
可能被调查出事的官吏人数一下子多了十倍不止。
于是许多人上奏,要求反贪司和锦衣卫“虽有正案查办,却不得扰乱民间,山东、河南乃是紧邻京畿的要地,若是一着不慎,便可能影响京城安危,不可不察。”
这样上奏的人,其目的和原因形形色色。
可能有的人真的是这样想,因为凡事都有两面性,于谦他们这样大肆调查,的确是会造成当地人心惶惶。
毕竟谁都不知道火会不会烧到自己身上,至于什么清者自清,那是只有小孩子才会相信的话。
政治不相信清白,只相信站队。
自古以来被诬陷至死的官员,加起来能把大海填平。
但李显穆相信,那些性格中庸、温和老好人的官员,或许会看不下去,但绝对不会这么快,这次上奏的人,一定都是比较心虚的,亦或者是被撺掇着上奏。
敌人开始心慌,那就证明现在的举动有效果,所以李显穆说他们建议停止扩大影响的举动,是“一派胡言”。
朱瞻基也认可李显穆的想法,又道:“不过山东和河南这件事,最终仍旧要确立一条线,老师你现在是想要打草惊蛇,引蛇出洞对吧?
待达成目的后,还是要尽快让河南、山东两地民间安静下来,如今正是秋收时节,本来就因为连着下了几日雨,导致今日粮食歉收,若是因为此事耽误了收成,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以农为本的农业社会,什么事也打不过秋收,不得不说,他们在这个时候上奏,挑选的时机极其恰当。
让皇帝以及李显穆不得不投鼠忌器。
以朱瞻基看来,这件事的确是不好解决,这么短的时间,真能引蛇出洞吗?
若是引蛇出洞不成功,那这么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进去,可就都白费了功夫。
李显穆闻言却微微一笑。
“陛下所想,是臣所不曾想到的,臣让于谦在河南大肆作为,本来也不是为了引蛇出洞,而是为了调虎离山、转移视线,而后敲山震虎、以为威慑。”
“哦?”
朱瞻基坐直了身子,脸上带着浓浓的好奇,“这是何意?”
“陛下可还记得这连续两次查办大案,其起因是什么?”
朱瞻基顿时一愣,不由自主的回忆,而后一件大事瞬间闪过他的脑海,他这才有些骇然道:“是废后之事,这些时日朝廷中的大事一件接着一件,朕竟然将这件事忘记了。”
这实在无可厚非,毕竟甘肃假冒赈灾案、黄河大堤案以及赵城身亡案,都是涉及许多人生死的大案,而废后之事,则并没有这么大的影响力,更多只是被用来充当政治斗争的借口。
当初围绕着废后,有人想要和李显穆打擂台,且占据上风。
但李显穆却没有接战,而是选择了用反贪司来开辟第二战场和第三战场,并且后两个战场的规模以及后果,都远远超过第一战场,那第一战场,自然就没人关注了。
但李显穆从来就没有忘记,他真正的目的是取得第一战场的决定性胜利。
现在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黄河大堤案吸引,正是他回到废后大事的恰当时刻!
是以皇帝话音刚落,李显穆便重重点头,沉声道:“正是废后之事,陛下,如今山东、河南黄河大堤案悬而未决,于谦扩大了调查的范围,让无数官吏为之惶然,生怕牵连到他们头上。
若是在此时,陛下再次提出废后之事,朝廷之中,又有几个人敢再次提出反对呢?
只要反对的人不多,这件事就可以直接实行了,臣为陛下庆贺。”
朱瞻基恍然大悟,如今于谦在河南和山东的所作所为,就像是一把悬在所有人头顶上的刀子,随时可以牵连到一些人,在这个时候,大多数人都会缩着脖子,绝不会挑衅他这个皇帝。
至于极少数人,他完全可以不搭理,甚至直接将其人查办。
之前困扰他废后的烦扰,在如今的态势下,竟然轻而易举就消失了。
废后之事本身没有变化,但变化的是朝野之间的势,之前是那些官员用传统纲常为利剑对着他这个皇帝,现在则是他这个皇帝翻转过来对准了官员。
“妙!当真是绝妙!”
朱瞻基越想越忍不住为之赞叹。
见皇帝完全认可,李显穆趁热打铁道:“陛下,臣认为还是不要直接废掉皇后,最好是能体面的,让皇后自己主动‘推位让贤’,否则传扬出去,毕竟是做了不好的表率,若是皇后主动‘推位让贤’,则好听的多。”
朱瞻基只微微略一思考,便重重点点头,认可道:“老师你说的很对,朕是知道有些对不起皇后的,只要她愿意主动退位,朕不会为难她一个妇道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