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杨-米尔斯-陈定理 (第1/2页)
东莞理工学院,
李海背着书包,牵着个圆脸女生,脚步轻快的往6号教学楼走去。
他如愿的跟女朋友上了同一所大学。
东莞理工学院虽然并不是什么好学校,但与华为、OPPO等企业合作密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也是王牌专业,跟李海自己的预期很是符合。
很快,两人来到一栋极具现代感的白色建筑前,6号教学楼曲面玻璃幕墙折射着晨光,像一本翻开的巨书,这是松山湖校区的地标,同学们都叫它白贝壳。
早上八点,两人伴随着铃声走进教室。
靠后的位置自然早就坐满,只剩下前几排还有几个零零散散的位置,两人急匆匆的走过去坐下。
今天这堂课是《大学物理》,李海坐下后就拿出手机开始玩耍,这是他们开学后的第一堂大物课,不过李海已经打定主意混个及格就行。
这堂课的老师是一位头发花白、教学严谨的老教授,此时正满面红光的看着教室里的同学们,像是有什么喜事要跟大家分享。
“在正式上课前,我有个好消息要跟大家同步。”
张教授敲了敲课桌,“同学们请先把教材翻到第七章,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这部分内容,是现代物理,尤其是粒子物理和流体力学的重要基石。”
“当然,今天我并不是让你们现在就学习这部分内容,而是想让你们好好看看这一章的目录。”
教室里响起了淅淅索索的翻书声,随后,同学们一阵骚动,有人不敢相信的揉了揉自己的眼睛。
“杨米尔斯-陈定理?”
教材上那个如雷贯耳、却又令人望而生畏的方程名字后面,赫然加上了“-陈定理”!
“大家没看错,”张教授的声音微微提高,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自豪感,甚至眼眶似乎有些湿润,“上个学期末,我们刚刚更换了最新版教材,这新增的两节内容,以及方程名称的变更,源自于我们华夏科学界,乃至全球科学界近百年来的一个重大突破!”
他放下粉笔,拿起讲台上保温杯喝了一口水,似乎在平复情绪。
“想必大家也都听说过了。”张教授的目光变得锐利而明亮,“就在去年,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假设、纳维-斯托克斯方程解的存在性与光滑性,被我们的一位同胞,陈辉教授,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极具创造性和严密性的数学物理方法,彻底、完美地证明了!”
“陈神牛逼!”
教室里响起低声的欢呼,他们都知道陈辉完成了两道千禧年难题的证明,却不知道,竟然都已经上教材了。
你还的目光也从手机上移开,看向旁边女朋友翻开的教材,场论这一章节的目录上赫然写着“杨-米尔斯-陈定理”。
从小学到大学,他在教材上看到过许多的名字,高斯、欧拉、拉格朗日、锡瓦茨……
但从来没想过,有一天竟然能够在教材上看到自己同桌的名字,这带给他的震撼无疑是巨大的。
“国际数学联盟和国际理论物理中心在组织了全球顶尖专家长达数月的、最严苛的审查后,正式确认了陈辉研究员证明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这是人类智慧对宇宙基本规律理解的里程碑式飞跃!其意义之重大,怎么形容都不为过!”
张教授转过身去,拿着粉笔,在黑板上笃笃笃的写下两个方程的名字,郑重地加上了“-陈”。
杨-米尔斯-陈定理。
纳维-斯托克斯-陈定理。
粉笔与黑板摩擦发出清晰的笃笃声,在寂静的教室里格外响亮。每一个“-陈”都像刻在学生们的心上。
“因此,”张教授转身,他的声音铿锵有力,充满了不容置疑的权威,“全球数学界和物理学界达成了高度共识,必须将陈辉研究员开创性的工作永久铭刻在科学史册上。
陈教授所证明的核心理论框架,被命名为‘杨-米尔斯-陈定理’和‘纳维-斯托克斯-陈定理’!
这不仅仅是加一个名字那么简单,这代表了对科学贡献者最高的、永恒的敬意!
是国际学术界对我们华夏科学家智慧与贡献最顶级的认可!”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那一张张年轻、充满震撼与向往的脸庞,“从今往后,在全世界任何一所顶尖大学的物理系、数学系,在任何一本严肃的教科书、学术论文里,当人们学习和引用描述基本粒子相互作用的规范场论和描述流体运动的基石方程时,都必须加上这个后缀-陈!”
“这意味着,”张教授的声音蕴藏着浓烈的情绪,“你们现在手里拿着的这本《大学物理》教材,以及未来你们可能接触到的《量子场论》、《流体力学》、《微分几何》甚至《偏微分方程》的教材里,
‘陈辉’这个名字,将和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杨振宁、米尔斯、纳维、斯托克斯这些闪耀在科学星空中的巨人并列,成为构建人类知识大厦不可或缺的一根核心支柱!”
教室里陷入了绝对的寂静,落针可闻。
所有学生都低头看着教材上那新增的、印着“杨-米尔斯-陈定理”和“纳维-斯托克斯-陈定理”的章节标题,又抬头看看黑板上张教授刚写下的名字。
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自豪和向往感在年轻的心中激荡。
张教授看着这一幕,脸上露出了满足而深沉的微笑,他相信,这些小家伙至少接下来的几堂课,应该能好好听课了。
他拿起粉笔,轻轻敲了敲黑板,将所有人的注意力拉回。
“好了,同学们。
历史的时刻需要我们铭记,但科学的道路更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去探索。
现在,让我们翻开教材第1.1节,从最基础的经典力学开始学起。
记住,我们今天学习的每一个符号、每一条公式,都通向那座由无数像陈辉研究员这样的天才和先驱们共同筑起的、壮丽无比的科学圣殿。
未来,或许就在你们中间,会诞生新的,以你们的名字命名的定理!”
李海最终还是没有听这位老教授的课,明白自己目标的他早已油盐不进。
只是拿起手机,拍了一张大物教材目录,发在三人小群里,并艾特陈辉,“好家伙,你都上教材了!”
“活着能上教材的科学家应该也不多吧?”
还不等李海退出聊天界面,梁沛轩就回复了他,“这样的人还挺多的,你小子还真是不学无术。”
“。。”
这倒还真出乎了李海的预料之外,“那至少,陈辉也是出现在教科书上最年轻的科学家了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