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离乡 (第1/2页)
铁柱跽坐于里巷之偏隅,背倚苍苔斑驳之石,双目凝睇于浩渺苍穹。
其面容枯槁若老木,神情惘然若失。
其本名曰王林。
王氏望于周遭诸里,族大丁繁。
其先世以髹匠为业,尤善斫木构器。
铁柱虽居村落,然承父业,精擅梓匠之术。
其制器精巧绝伦,远近争购,家业渐丰。
虽无朱门之华,而衣食丰足,邻舍咸敬重之。
铁柱自幼颖慧绝伦,耽嗜典籍,思致纷纭,为闾里所共推为神童。
每闻乡人誉之,乃父欣然色喜。
其母钟爱殊深,自龆龀以迄弱冠,铁柱恒承椿萱呵护之泽。
观里中同龄,率皆荷锄南亩,惟铁柱独安砚席,晨诵夕诵,墨痕未干。
顾其双亲期许綦切,晓谕谆谆:“汝当破壁腾蛟,毋甘芸锄之役。“
积卷既久,神思遐骛。每念及山外浩荡之世,辄心驰神往,不能自已。
是日,铁柱支颐坐檐下,展卷良久。忽抬头望陌头尽头,峰峦隐隐处,唯见苍茫一片。
乃微叹一声:“大丈夫当游历四方,安能困守此隅?“遂掩卷徐起,足音橐橐,缓步归舍。
其父正踞坐庭中,指间夹烟袋徐吸,青烟袅袅盘桓。瞥见铁柱推门而入,以烟杆轻叩石阶,沉声问道:“汝读书可有进益否?“
铁柱随口应答数语。
其父磕烟袋于石阶,烟灰簌簌而落,缓缓起身,抚须叹曰:“铁柱,吾当勤勉于学。明岁县试在即,汝一生荣辱,尽系于此。切莫效乃父,老死畎亩之间,空负韶华,徒留喟叹耳。“
其母轻置竹箸于案,笑语曰:“休得絮聒,依吾之见,我铁柱必登科无疑。“
遂以柔荑引父子至庭间,摆下热腾腾饭菜,清烟袅袅而升。
铁柱诺诺应声,颔首落座,拈箸囫囵数口。
其母目含慈爱,见铁柱碗中肉少,遂拣盘中仅余数块,轻夹予之。
“阿爹,四叔快至矣?“铁柱仰首而言。
“屈指算来,当在旬日之内。“其父闻言,眸中隐现怅然,叹息道,“汝四叔较吾有志,实堪嘉许。“
言罢顾其妻,“给老四准备的山菜,可备齐否?“
其母颔首,抚铁柱之顶而叹曰:“汝四叔乃仁厚之人。数载以来,若非渠从中斡旋,汝父所雕器物恐难售善价。汝他日若成名立业,万莫忘恩。“
忽闻户外马嘶,继以辚辚车辙之声。俄而爽朗语调破空传来:“兄嫂可在?“
铁柱闻声喜甚,遽启院扉,疾趋而出。
但见一魁梧丈夫,立于门外,双目如炬。
其人见铁柱,朗声笑道:“铁柱啊,这才半载未见,吾观汝身形又拔,竟高了许多。“言讫,伸手轻拍铁柱顶颅,笑容甚是开怀。
其父喜而笑曰:“贤弟果然如期而至。“复嘱铁柱,“速为汝四叔拿凳子。“
铁柱闻言,雀跃应诺,疾趋入室。
少顷,捧一板凳出,小心翼翼置于膳几之侧,复以袖反复拂拭,目光灼灼望向门外。
那汉子挑眉含笑,向铁柱眨目戏言:“铁柱何其殷勤若此?忆昔吾来,汝可未曾如此。“语中颇带调侃。
其父闻言,佯怒瞪铁柱一眼,叱曰:“竖子!适才便在此絮絮叨叨,询四叔至否。“
汉子见铁柱面颊微晕,开怀笑道:“吾怎会忘却与汝之约?“言罢,自怀中取二册线装书,置于案上。
铁柱喜不自胜,欢呼叫嚷,即取书翻阅,眉眼含喜。
其母慈爱望之,转而对汉子道:“夫君素常念汝不已,今番务必多留些时日。“
汉子敛衽摇头,叹曰:“二嫂有所不知,族中诸事繁冗,明晨便要启程。烦请二哥明日为弟备妥货资,族务攸关,他日再续聚。“
王父闻言,长叹一声:“老四言重。汝且速速装载货物,家族之事要紧,他日再聚不迟。“
汉子转眸望向王父,缓缓问道:“二哥,铁柱今岁几何?十五岁否?“
铁柱之父颔首,喟然叹曰:“岁序更迭,此子逾年将及冠,转瞬间已长成弱冠之年,光阴荏苒,诚堪唏嘘。“言讫,爱怜目光如缕不绝,凝望铁柱。
未几,汉子敛眉沉思少顷,须臾正色而言:“二哥、二嫂且听吾一言。恒岳派本年广纳门徒,族中得三个名额,吾分得其一。“
王父闻言,惊色乍现,仓皇失措道:“恒岳派?莫非乃是...乃是那全是仙人的门派..?“话未竟而色变,目光灼灼然难掩惊异。
汉子拊掌而笑,颔首道:“二哥,正是。此乃昆仑恒岳一脉,修真大派也。我王氏一族虽称望族,然仅得一荐名额。观汝家小子虽不擅武艺,却天资颖悟,嗜读诗书,或可一试。“
其母闻言,喜极而踟蹰,连声道:“老四,这……这……“
汉子轻抚铁柱发顶,朗声道:“二哥二嫂无忧。依我之见,此事当允。倘天意垂青,得入仙门,此乃铁柱造化;即便无缘,亦不损其志。“
铁柱惶惑望向父母与四叔,眸中困惑难掩,呐呐道:“仙人?真的有可凌虚而行的仙人?“
汉子敛容正色,指天而言:“汝且观之。所谓仙人者,御风乘云,瞬息千里,呼风唤雨,颠倒乾坤。其神通之妙,非凡夫俗子所能测度。“
铁柱闻言,双目圆睁,虽未能全然领悟,然心神已为之一荡,暗自揣摩:“果有此事?“方寸之间,已种下向道之念。
王父霍然离席,疾趋数步执妻手,欲向汉子伏地长揖。汉子大惊,急趋前搀扶,双手托住其臂,正色道:“二哥且住!何须如此?吾幼孤失恃,全赖二嫂垂怜乳哺。今侄儿天资不凡,吾荐之恒岳,不过报当年一饭之恩耳,此乃分内之事,断不敢受此大礼!“言罢执二人之手,力劝再三,神色诚挚。
王父掷泪抚汉子肩,厉声叱子:“记住!汝当铭骨刻心,纵万死亦不可忘汝四叔再造之德!倘有二心,纵天雷殛汝,老父亦不相顾!“
铁柱震怖稽颡,再拜四叔:“儿虽愚钝,然不敢忘叔父再造之恩!“言罢五体投地,以额触地者凡三,砰然有声。
汉子扶铁柱起身,拊其背赞曰:“好儿!他日若得道成真,勿负天地祖宗。此去须谨记,半月之后,叔自携文书来迎汝!“
是夕,铁柱早眠,然庭中父叔笑语盈耳,犹依稀可闻。其父素来酒不沾唇,今夕竟强邀汉子共饮,推杯换盏,欢声笑语,彻夜不绝。
铁柱辗转反侧,脑海中“仙人“二字盘旋不去。虽不解其详,然隐觉此乃天赐良机。
幼小心灵怦然悸动,如春芽初萌,知此或为破壁而出之始。
窗外月光如水,映照少年憧憬目光,辗转难寐。
翌日平明,四叔别去。
王父挈其妻与铁柱,送至村口老槐下。回途间,铁柱忽睹其父容光焕发,须眉间隐有华彩。且顾盼之间,目光炯炯,若春溪初融,满是冀望之色。
自此目光灼灼,较之县试时尤甚数倍。
村中无密,虽犬彘孳尾之事,转瞬遍传闾里。俄而邻曲咸知,接踵踵门,争相造访。或睥睨而慕,或侧目而妒,眸色不一,然皆注于铁柱一身。
“王家生了个好娃,人家被恒岳派收为弟子了。”
“铁柱这孩子我从小看他长大,这孩子打小就聪明,这次又成为恒岳派弟子,以后定有大出息。”
“铁柱有本事,以后出息了可别忘记咱们村,多回来看看啊。”
未及十日,此语竟成铁柱定评。
每闻乡邻称述,其父母喜不自胜,眉间皱纹似熨斗熨过,竟隐大半。
铁柱独行村中,举目所及,无不相问。
或执手寒暄,或倚老卖少,更有甚者当街训子曰:“汝且看铁柱表兄,他日必成仙道!汝若不勤,当效牛马!“童稚掩面而遁。
甫及半月,“铁柱入恒岳“之说竟成里巷美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