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6章诸国风云粮策纷争 (第1/2页)
夜色里,王都的哭喊与怒骂、火光与刀光,和天云山庄的药香与暖灯,像两块拼在一起的布,一边是撕扯的破洞,一边是细密的针脚,却都在风里微微颤动,预示着一场更大的风暴,已在酝酿。
苍古帝国的土地上,那些啃着书本长大的文士们攥紧了拳。他们长衫的袖口被怒火掀得猎猎作响,砚台里的墨汁因用力拍案溅出墨星,在“民为贵”的古籍上洇出深色的斑。有个戴方巾的秀才猛地扯下腰间玉佩拍在桌上,玉碎的脆响惊飞了檐下燕子:“我辈读圣贤书,难道就是看着父老乡亲被鞭子抽得皮开肉绽?”
这话像火星落进干草堆。次日清晨,穿青布衫的账房先生揣着记满地主劣迹的账本,带刀的退伍老兵扛着磨亮的长枪,连药铺里捣药的掌柜都背着药箱跟了来——他们在打谷场的石碾子上搭起台子,被晒得黝黑的农民围着听,有人攥着被地主家狗咬伤的胳膊,有人怀里揣着饿死孩子的小鞋,拳头捏得指节发白。当领头的文士喊出“夺回粮田”时,千只粗糙的手掌举起来,像一片怒生的森林。
而天云山庄的青砖缝里,已渗进了十日的争论声。月尚书把茶盏顿在紫檀木桌上,茶沫溅到描金的地图上:“苍古的粮仓早该清查!但强行征调兵力只会激化矛盾,需用文牒先稳住地方官。”对面的荀尚书立刻反驳,手指戳着卷宗里“饿死千人”的记载:“等文牒送到,人都成了枯骨!依我看,该派天刀盟的高手直接控制粮库,先放粮再说!”
星尚书捻着胡须,目光扫过窗外——那里的石榴树结满了红灯笼似的果子,却有片叶子正被虫蛀出洞。他忽然开口:“诸位忘了天刀盟的‘影卫’?让他们扮成粮商混进各乡,摸清存粮实数,再让谋士拟出分粮章程,如此既不流血,又能解燃眉。”
这话让争吵声戛然而止。苑尚书提笔在纸上疾书:“还需请水利师、农桑官同往,苍古的水渠早该修了,不然明年还是颗粒无收。”金尚书补充道:“得带铁匠,那些农民的锄头都锈成了废铁,怎么开荒?”
五日后,山庄的晨雾里驶出几队人马。穿短打的影卫腰间别着天刀盟的银令牌,令牌上的刀纹在朝阳下泛着冷光;谋士们骑着温顺的老马,行囊里装着丈量土地的绳尺;水利师背着铜制的测水仪,农桑官的竹篮里满是新收的谷种。
路过苍古边境的关卡时,守城的士兵刚要盘问,瞥见影卫腰间的令牌,手立刻缩了回去——天刀盟的名号比圣旨还好使。有个年轻士兵偷瞄着农桑官篮里的谷种,影卫看在眼里,扔过去一把:“拿去种在城根下,秋天自有收获。”那士兵愣了愣,攥着谷种的手微微发抖。
而打谷场那边,农民们正和地主的家丁对峙。忽然有人指着远处扬起的烟尘喊:“天刀盟的人来了!”地主家的打手们顿时慌了神,有个想跑的,被退伍老兵一脚踹倒在地。穿青布衫的账房先生翻开账本,声音朗朗:“李地主私吞赈灾粮三千石,王地主强占良田百亩……都记着呢,一笔笔算!”
此时的天云山庄,月尚书站在二楼回廊,看着远去的队伍影影绰绰融入天际,忽然对荀尚书道:“你看那些人,倒像撒在地里的种子。”荀尚书笑着摇头:“不,是带了刀的种子,能顶破石头的那种。”
风吹过山庄的桂树,落了一地碎金似的花,把十日来的争论声都染得香了。
几日后,天云山庄的议事厅终于静了下来。檀香燃到了尽头,留下一截灰白的灰烬,几位尚书揉着发胀的太阳穴,将最终拟定的章程折成方胜,塞进贴身的锦囊。忽闻庄外传来马蹄声与甲胄碰撞的脆响,武王已披挂整齐立在院中,玄色披风上的金线在日光下流转,他抬手按在星尚书肩头:“此去关乎数国安稳,拜托诸位了。”声音里带着难得的沉郁。
星尚书拱手应道:“陛下放心,我等定不辱命。”说罢与其余几人相视一眼,各自翻身上马。天刀盟的护卫早已列成两列,玄色劲装外罩着银纹披风,腰间佩刀的刀柄在阳光下闪着冷光,见尚书们坐稳,为首的护卫长扬鞭轻喝,队伍便如一道黑色洪流,循着官道缓缓远去。马蹄踏过青石板,发出规律的“笃笃”声,像在数着众人悬着的心绪,直到身影缩成地平线上的小黑点,武王仍站在原地,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玉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