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破云踏月赴帝都,山河为证少年行 (第1/2页)
"明日此刻,云逸定当以完整的'破云三式',向两位师姐请教。"云逸起身告辞,双刀在腰间轻响,仿佛在应和远处的更声。
唐秋芸挥着糖糕喊道:"记得带爷爷酿的梅子酒!咱们边喝边比!"唐秋雪则轻轻颔首,琴音再度响起,这次是《阳关三叠》,却少了几分离别的伤感,多了几分期许的明快。
云逸走过九曲桥,回头望去,演武场的灯笼将三人的影子拉得老长。唐老爷子的背影沉稳如松,唐秋雪抚琴的姿态优雅如莲,唐秋芸蹦跳的身影灵动如鹿,而他的影子,正与记忆中风先生的背影渐渐重叠。或许正如师父所说,江湖从来不是一人的江湖,而是一群人携手前行的征程。
夜风送来玉兰花的香气,云逸握紧腰间双刀,嘴角扬起坚定的笑意。破云穿雾,劈波斩浪,属于他的江湖故事,才刚刚开始。而那些在暮色中闪烁的灯火,终将照亮他前行的每一步。
唐秋雪旋身挥刀,青色刀光如练,却在触及云逸衣袖的瞬间被一道柔力带偏。少女收刀驻足,绣着并蒂莲的裙摆扫过青砖,美目圆睁:"这步法竟能在刀影中闲庭信步?莫不是传说中的......"
"云游步。"云逸负手而立,月白袖口被夜风掀起,露出小臂上淡青色的刀疤,"取自王维诗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讲究'随势而动,借势而发'。"
唐秋芸跺着脚凑过来,银铃发饰撞得叮当响:"风先生从未教过我们!小师弟快说,这步法是不是藏在他书房的《云游图》里?去年我偷看过那幅画,墨痕里好像有步法轨迹!"
"秋芸!"唐秋雪轻斥,耳尖却泛红——她也曾在祖父授意下偷偷研究过那幅图,却始终参不透其中玄机。
云逸点头:"师姐聪慧。这步法确实暗藏在画中笔势里,若能领悟'云无心以出岫'的意境,便能踏出虚实相生的轨迹。"他忽然踏前半步,在月光下演示起基础步法,青石板上顿时映出灵动的影子,"明日卯时,我在演武场等两位师姐。"
唐秋雪面露难色,指尖摩挲着琴囊流苏:"如此精妙的步法,乃风先生心血所化,我们岂敢......"
"江湖武学,本就该因材施教。"云逸打断道,"何况你们与我虽无师徒之名,却有同门之实。"他望向远处玉华河上的画舫,声音渐低,"师父曾说,真正的传承不在墨守成规,而在薪火相传。"
唐秋芸忽然拽住他衣袖,发间银铃扫过他手背:"小师弟要去帝都?是不是风先生在那里设了刀宗分舵?我听祖父说,帝都的'临江仙'酒楼......"
"秋芸!"唐景风的沉喝惊飞了檐角宿鸟。中年人快步走来,腰间玉佩随步伐轻晃,"不得对师兄无礼!"他转向云逸时,面色稍缓,"贤侄要去帝都,叔父本不该阻拦,但如今广安国与嘉宝国兵戎相见,连风之国边境都屡遭流寇侵扰......"
"父亲!"唐秋雪急道,"云逸师弟身怀破云刀,又有云游步傍身,寻常流寇岂能伤他?"
"兵器再好,也怕人多势众。"唐景风皱眉,从袖中取出一张泛黄的舆图,"你看这路线,从王都到帝都需经艺恩郡,而艺恩郡毗邻执中郡,如今嘉宝国五十万大军已压境至此,沿途驿站十室九空,连官道都成了战场......"
唐秋芸望着舆图上触目惊心的红色标记,忽然攥紧云逸的手腕:"小师弟别走了!等战事平息,我让祖父修书给风先生,咱们一起去帝都!"
云逸低头,看见少女指尖因用力而泛白,忽然想起山中师父常说的"江湖路远,人心难测"。他轻轻抽回手,从腰间解下穿雾刀,刀柄上的云纹在月光下泛着冷光:"此刀名为穿雾,可斩荆棘。师姐若不嫌弃,便留作防身。"
唐秋雪接过刀时,触到刀柄内侧刻着的"渡"字,心中忽然一震——这是风先生当年送给她的琴囊上同样的刻字。她抬头望向云逸,少年眼中的坚毅让她想起祖父书房中的拓片:"刀宗弟子,当以刀问路,虽九死其犹未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