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建文元年:居庸关的烽烟 (第2/2页)
朱权把玩着手中的金锭,目光在朱棣父子身上打转:“燕王兄想借道?不是本王不借,只是这世道……”他忽然指向窗外的草场,数千朵颜骑兵正在操练,“鞑子的马刀不认人,除非……”
“除非用父皇留下的‘丹书铁券’作抵押。”朱瞻膳忽然开口,取出怀中的鎏金铁券,“此券可免宁王十次死罪,换三日借道,绰绰有余。”
朱权瞳孔骤缩,他清楚这铁券的分量。正当他犹豫时,王府外突然传来骚乱,一名浑身是血的密探闯入:“王爷!梅花卫的人来了,说要借道运送‘贡品’!”
朱棣与朱瞻膳对视一眼,同时起身:“带我们去看看。”
贡品车队停在草场边缘,三十辆马车皆用黑布覆盖,车夫脸上蒙着梅花刺青的面巾。朱瞻膳示意春桃检查马车,自己则绕到最后一辆车旁,闻到里面传来熟悉的沉香——正是素梅惯用的迷香。
“动手!”他突然挥刀砍断缰绳,惊马嘶鸣中,马车挡板脱落,里面竟装满了裹着北元图腾的火器!朵颜三卫的首领突然拔刀:“汉人竟敢耍诈!”
朱权脸色铁青:“燕王兄,这作何解释?”
朱棣却冷笑:“宁王可知,梅花卫为何要在马车里放北元火器?”他挥刀劈开一口木箱,里面的火铳上刻着“神机营”三字,“他们是想让大宁卫替他们背锅,既挑拨你我关系,又坐实‘藩王通敌’的罪名。”
此时,春桃从中间马车取出一卷羊皮纸,正是《北元与梅花卫盟约书》,落款处盖着素梅的印章。朱权看完内容,猛地将金锭砸在地上:“好个毒计!竟敢拿本王的草场当军火库!”他忽然抽出弯刀指向天空,“朵颜三卫听令,随本王剿贼!”
黎明时分,草场混战正酣。朱瞻膳在乱军中瞥见素梅的身影,她正骑着汗血宝马向北方逃窜。他拍马追赶,却见素梅突然甩出一串火雷,炸断前方石桥。断桥下的河流中,浮着数十具穿着朝廷军服的尸体,腰间皆挂着梅花卫的腰牌。
“小王爷看清楚了吗?”素梅勒马转身,手中挥舞着染血的遗诏抄本,“这些人都是忠勇卫的死士,皇太孙早就知道梅花卫的计划,却故意让你们来送死!”她忽然将抄本扔进火堆,“知道为什么真遗诏有三道裂痕吗?因为太祖爷临终前改了三次遗命,最后一版……”
她的话被炮声打断。朱瞻膳转头,看见朱棣正指挥燕军点燃草场边缘的硫磺堆,火借风势迅速蔓延,形成一道火墙切断梅花卫退路。素梅趁机策马狂奔,消失在晨雾中,临走前扔下的话却让朱瞻膳背脊发凉:“去问你父亲,洪武二十五年的那个雪夜,究竟发生了什么!”
巳时初刻,大宁卫王府。
朱权望着烧成灰烬的草场,手中铁券被汗水浸透:“燕王兄果然好手段,既灭了梅花卫火器,又让朵颜三卫见识了燕军战力。”他忽然凑近朱棣,低声道,“但方才那女人的话……洪武二十五年,你真的见过太祖爷最后一面?”
朱棣的目光忽然变得幽深,仿佛回到二十年前的那个雪夜。朱瞻膳想起素梅的话,心中剧震——难道父亲真的参与过遗诏之争?他正要开口,却见胡广匆匆赶来,手中握着染血的密报:“小王爷,南京急报!皇太孙昨夜突发重疾,朝廷已封江禁航,所有藩王不得进京!”
密报上“重疾”二字用朱砂圈了三遍,朱瞻膳忽然想起朱允炆咳嗽时的血痕,还有乾清宫那盏染毒的烛台。他转头看向朱棣,后者正对着北方的草原出神,手中的虎符与铁券相碰,发出清脆的响声。
“父王,”他沉声问道,“素梅说的洪武二十五年,到底……”
“有些事,你以后会明白。”朱棣打断他,转身走向帐外,“现在你只需记住,大明的江山,不能落在那些想分裂它的人手里。”他忽然停步,“传本王令,全军休整三日,随后向开平卫进发。另外,”他看向朱瞻膳,“你带十名亲卫,即刻返回南京。”
“父王!”朱瞻基惊道,“此时回南京太危险,梅花卫必定设伏!”
朱棣摇头:“皇太孙若真病重,南京必有大变。瞻膳既是忠勇伯,又是皇亲,此时不回去镇场,更待何时?”他将一枚刻着“燕”字的玉佩塞进朱瞻膳手中,“遇到危险,可去秦淮河畔的‘得月楼’,那里有我们的暗桩。”
未时三刻,朱瞻膳带着春桃踏上返程。路过独石口时,他回望燕军大营的方向,军旗上的“燕”字在风中猎猎作响。春桃忽然指着远处天际:“小王爷,您看那云,像不像龙形?”
乌云翻涌,竟真如一条巨龙昂首嘶鸣。朱瞻膳摸出怀中的玉珏,感受着上面“山河永固”的刻纹,又想起素梅最后的话。他知道,父亲隐瞒的秘密,或许正是解开所有谜团的钥匙——而这个秘密,很可能将改变整个大明的命运。
马蹄声碾碎路边的野花,身后的烽烟渐成小点。朱瞻膳握紧缰绳,心中清楚,这趟回南京的路,远比北上的征途更危险。梅花卫的阴影仍在暗处蔓延,皇太孙的病情扑朔迷离,而他手中的密档与玉珏,既是护身符,也是催命符。
“春桃,”他忽然开口,“如果有一天,我必须在父王和皇太孙之间做出选择,你说……”
“小王爷永远不会选错。”春桃打断他,语气坚定,“因为您的选择,从来都是为了大明。”
暮色渐浓,远处南京城墙的轮廓已隐约可见。朱瞻膳摸了摸腰间的忠勇伯金印,上面的血迹已凝成暗褐色——那是昨夜战场溅上的。他知道,真正的“靖难”并非刀兵之争,而是人心之战。当他策马奔向聚宝门时,城楼上新换的《太祖平胡图》在夕阳下泛着金光,朱元璋的目光仿佛穿透时空,注视着这个即将在乱世中崛起的年轻人。
(第七章完,全文共5428字)